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无数的百姓四处避难逃生,一场场生离死别带给了无数人一辈子难以割舍的牵挂……20岁的湖南平江人陈美凤与家人失散,随着逃难的人群向西南方向撤离。此后的几十年间,已经定居重庆的陈美凤从没放弃寻找娘家人,直到去世,陈美凤都在叮嘱5个儿女寻找远在湖南的亲人。
2015年2月,陈美凤的儿女们终于在平江县邮政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母亲当年的家人,两代人78年的寻亲之旅终得圆满。
临终最记挂的是娘家人
陈美凤是平江县人,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父亲在船上工作,母亲操持家务,她还有一个叫陈金凤的姐姐和一个叫陈烟山的弟弟,一家五口人日子还算殷实。
侵华战争爆发后,她很快与家人失散。一路风餐露宿,陈美凤最后流落到重庆市巴县西永乡,与同逃难的济南人余孝清成了家。
陈美凤和余孝清共养育了一男四女。陈美凤时常念起家里还有年迈的老母亲,有姐姐、弟弟远隔千山万水。她记得自己是平江县棕树坪人。自1935起,陈美凤和子女们往湖南平江县棕树坪写了80多封书信,然而,去信总是石沉大海。
陈美凤总觉得愧对自己亲生父母,没有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反倒让娘家牵挂一辈子。1992年,陈美凤病危时要求儿女坚持写信找娘家人,她说:“我一辈子的心愿是找到我娘家里人。我相信你们今后会找到我娘家的,一定要全家回去看看。”
两个谐音词带来寻亲转折
陈美凤的儿女们纷纷成家,现在已经发展成了46人的大家庭。5个子女最大的已经79岁,最小的年龄60岁,他们始终记挂着母亲的临终吩咐。
2014年10月,陈美凤的女儿余炳蓉在重庆遇到一个湖南老熟人,这位曹姓湖南人告诉她,陈美凤口中的湖南方言“陈烟山”可能是“陈彦山”。余炳蓉又一次抱着试试的心情和家人们商量继续写信找母亲娘家,大家都认为已经找了78年没找到,也没有详细地址,写信也收不到。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余炳蓉再次寄出了寻亲信。
信封正面只能写母亲讲的湖南省长沙市平江县棕树坪。为了方便邮局查找引起重枧,余炳蓉特地在信封背面写上;“尊敬的家乡棕树坪邮局,我母亲陈美凤于1936年离开家乡,由于没文化,多年来没与家乡亲人联系,不知陈彦山现在是否健在,望贵局为我们帮忙查找家人。”
平江县邮政局分拣员毛革远接触到信件后,知道这是早年离家不知地名的寻亲信件。可是一个一百多万人口的县,没有乡镇村名往哪里投呢?
毛革远贴上了改退批条准备退回去。由于不忍心让对方的希冀落空,他把信留在分拣室,问了多个乡镇支局和一些老同志,都没有结果。
会不会是当事人记错了?安定镇是全县的大镇,“棕树坪”会不会就是今天的“中县村”?想到这里,毛革远把信件分发到安定邮政支局。
接力78年终圆寻亲梦
安定镇邮电支局局长张美洲感受到了寻亲人的迫切期待。为了设法找到收信人,他希望各位邮递员对全镇94个村,1414个村民组进行查问,一天反馈一次情况。然而,全镇根本没有一个叫棕树坪的村名和组名。张美洲只好让邮递员们扩大问询范围,凡是姓陈的都要问到以上两代人。年前邮件多,各邮递员顶着年末的投递压力开始了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50岁的投递员李玉成终于从一个村支部书记余建新口中问到了一个叫陈常初的人。陈常初的爸爸叫陈彦山,已经于2012年去世,这已经是李玉成查问的第14个村。
赶到陈常初家中后,家门是锁的。第二天李玉成又来到陈常初家,经邮局严格核对后陈常初把信打开,确认是爸爸生前提起的姑姑陈美凤家人的寻亲信。陈常初当即拨通了信中余炳蓉留下的手机号码,只说了几句话,陈常初已经激动得泪流满面,对面也传来余炳蓉的哭声。
2月20日下午两点,正值大年初二,余炳蓉领着30位家人驱车来到平江县安定镇邮电支局门。这一行人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9岁,年龄最小的才1岁半。他们将“敬业一丝不苟,解难无微不至”的鲜红锦旗郑重地递交投递员李玉成。余炳蓉激动地说:“我们寻亲78年,是邮局帮我们找到了亲人,现在得到团圆。我们全家31人专程从重庆赶来感谢你们,辛苦你们了……”
“邮递员视邮件如生命,这些都是邮局应该做的。能够帮助他们团圆,是我参加邮政工作十六年来最大的收获。”李玉成说。
来源:红网
作者:冯钧 罗浩京
编辑:何冰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