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警方破获制毒第一案缴获原材料数十吨
红网湘潭站4月17日讯(湘潭晚报首席记者 赵明)倾倒废水污染水源土壤、工厂非法制作剧毒药品散发刺鼻气味,去年5月,雨湖区响塘镇易家村永红组一处工厂被居民投诉,安监、环保等部门先后介入调查。
执法进行时,工人却集体跑路,一同失踪的还有数百公斤化工品。数十万元的设备弃之不管,竟带着笨重的化工成品远走天涯?这种被视为“傻子”的行为,经过雨湖公安分局半年解密,真相终于大白天下。近日,警方向我们披露了全市首例制毒案侦破始末。
神秘的工厂
2014年5月9日中午,一间化学实验室外,几名民警焦急地来回踱步,他们在焦急地等待一个结果。
“没错,就是麻黄碱。”实验室的门忽然打开,湘潭大学化工学院老师和竹埠港化工研究室的两位专家,得出了实验结果。
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所有人都把送检化学品归类为“剧毒”、“致癌”,可谁也没想过,还有比“剧毒”更“毒”的结果。
麻黄碱,属于易制毒化学品,是公安部门严格管控的物品,“简单说,它离冰毒只有一步之遥。”民警心里有数,从工厂规模推断,这里出品的麻黄碱至少以百公斤为计数单位。若经过脱水处理,将有大量冰毒流入市场……
后果如何,雨湖公安分局的民警都不敢往下想,禁毒大队、响塘派出所当即成立“5·9专案组”,首当其冲的任务——拦截前夜刚转移的麻黄碱。
“你们不晓得咧,他们里头有鬼名堂。”留守现场的民警紧急转运留在厂房里的原材料,周边村民义愤填膺地围着民警数落着工厂的种种过错。虽然这家工厂落户不过十来天,但已经数度挑战村民忍耐的极限了。
“白天都歇气,晚上机器响个不停,最要命的是那股味道跟毒药一样,让人闻得头晕。”工人戴着防毒面罩上班,在不懂化工的村民看来,这就是危险的信号。
危险的苗头,在专案组成立前两天就初现端倪。
5月7日,村民担心工厂生产剧毒化学物品,堵住了工厂大门阻止生产,同时举报给安监部门。响塘镇安监站突击检查,发现工厂没有证照,生产过程对环境影响较大,当即责令停产,并封存相关物品。同时,雨湖区环保局介入,对工厂查封、采样。
8日,村民发现厂门上的封条被撕毁,所有成品一夜蒸发。这天,区环保局对现场进行了详勘,可工厂已无一人。
工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在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前,经营者大多面临的是经济处罚。但这家化工厂经营者舍弃售价不菲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连夜转运产品很反常,“污染处罚,绝对不至于让人跑路。”环保执法人员觉察应该是产品有问题,立即把情况反映给雨湖公安分局。
为了确定化工产品的具体成分,警方请来了化工专家,他们一进入厂区就紧锁着眉头,“他们做的东西恐怕见不得光。”为了进一步核实,他们提取了样品进入实验室进行化验。
850公斤麻黄碱
专家化验结果,让警方的神经紧绷,晚一分钟都可能导致大量冰毒问世。
民警调看工厂周边视频,确定8日晚上到9日凌晨,有两台皮卡车从厂区驶出,随后前往汽车东站,通过物流方式将货物转运至云南昆明官渡区。据物流反馈情况,这批麻黄碱共850公斤,已经在沪昆高速公路上了。
民警立即搭乘飞机前往云南拦截,在当地公安、物流部门配合下,整批麻黄碱被成功查扣,而前来接货的3名嫌犯被警方抓获。
“最让人高兴的是,麻黄碱一克都没少,至少不会变成毒品残害他人了。”尽管和冰毒还有一步之遥,但专案组民警深知,拦截下这批货物意义何在。
嫌犯插翅难逃
就在民警准备奔赴云南前,这家工厂的财务总监熊某被控制。湘潭籍的熊某落网,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制售易制毒物品团伙的“魔盒”。
多年前,福建人楚善(化名)因制售假药和熊某有过来往。2013年7月,楚善又找到熊某,“我想做老本行,你帮我找个隐蔽的场地。”熊某出面找了熟人,租用了一个废弃鸡舍给楚善,由楚善的堂弟楚宽(化名)及吉伟(化名)打理工厂,但20多天后,研制失败,要换一个地方。
就在他们撤离时,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附近村民来找麻烦,指责工厂排放废水污染了池塘,导致大量养殖活鱼成片死亡。楚善“遥控”指挥,给了熊某一笔钱,支付给当地村民作为赔偿。
一个月后,熊某在响塘镇原南谷农机厂物色了合适的厂房,以46万元买下部分厂房,“适合你生产。”虽然楚善极少露面,大部分时间电话指挥,不过熊某心知肚明他们制作的东西见不得阳光,他看中了这间山坳里的厂房,正适合他们的秘密生产。
根据楚善的要求,熊某改建了厂房,2014年4月下旬,新的生产线投入运作。熊某身兼多职——厂房的房东、财务总监,吉伟担任厂长,负责工厂管理,并招聘工人,楚宽担当技术员,从网上购买原材料加工麻黄碱。此外,熊某特意聘请了熟人金某,请他专门负责倾倒生产污水,“给你5000元的月工资,把废水给我拉远点。”金某从4月26日到5月5日,仅10天时间分5次,倾倒了44吨废水。
东窗事发后,熊某留在湘潭“善后”,被警方抓获。
审讯时,警方发现熊某会制鸟铳,还曾卖给他人,“谁都不敢保证,楚氏兄弟是不是他的买家。”9月23日,警方在福建厦门捕获了楚善的踪迹,担心他持有枪支,不能莽撞破门抓获,只能蹲守在他的房间外等待时机。一天一夜后,趁楚善女友出门倒垃圾之际,民警把楚善抓获。10月,楚宽落网。
延伸阅读
公安环保联动
“5·9专案”的告破,为湘潭第一起制毒案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相较于湘潭“制毒第一案”,警方更愿提及另一个“第一”——湘潭市第一起因污染而入刑定罪的案例。今年年初,负责倾倒废水的金某已被判处两年半的有期徒刑。
专案组成员朱小舟介绍,查获麻黄碱等易制毒化学品案件并不鲜见,但多数案件处理仅对制毒行为予以刑事定罪,“环境污染罪责,基本被忽略或掩盖。”其实,在加工麻黄碱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随意倾倒生产废水贻害无穷。根据环保部门数据显示,仅“5·9案”污染的土壤处置,半年时间已花费200万元左右。
2013年6月19日,《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施行。“5·9案”正是湘潭市运用司法解释的经典案例,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意味着环境执法进入重典治乱、铁拳治污的新常态。
去年12月30日,雨湖公安分局驻雨湖区环保局联络室正式挂牌,为新环保法实施铺就了坚实的“执行”之路,这是湖南省首个公安机关设立在环保部门的执法联络机构。2013年4月至今年1月,区环保局移送公安部门行政拘留6人,2014年5月到今年2月,因环境污染刑事拘留12人。
来源:红网
作者:赵明
编辑:刘飞越 实习生 熊璨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