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山高腔表演剧照之一 张承印 摄

印山高腔表演剧照之二 张承印 摄

印山高腔表演剧照之三 张承印 摄
红网保靖站4月20日讯(分站记者 易果 张承印)“绵延碉卡自南来,谁把苗疆战火开?千总衙门痕迹在,专程询问印山台。”4月19日,保靖县诗词学会诗友们一行19人来到葫芦镇印山村,专程采风印山高腔,该学会秘书长郑欣平即兴作诗并吟唱一首“印山台”。
在退休教师张明志等的引领下,诗友们走访了印山台古城遗址,察看苗疆边墙、碉卡、炮台园、牌楼坳等等,透过尘封历史,了解苗防军事体系,以及古寨风俗。在印山村村部,诗词学会诗友认真听取村支书周贤爱以及退休教师周明仁对印山人文历史相关介绍,并且观看了有关印山高腔表演。
印山高腔发源于印山村,村内保留着较好的南方苗疆边墙,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的分界之地。印山村地势险要,东西十里峻岭,南北两面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时,朝廷于斯修石城、建衙门、设堡汛,并派驻一员“千总”(官员六品)屯兵把守。印山古城为嘉靖十九年(1540)湘黔边境修筑的“苗疆边墙”的最北端。雍正八年(1730),朝廷于印山始办“学馆”(州《教育志》P·83),教驻兵子弟习文化、建戏班,旨在娱军安民。加之时任“千总”的杨代忠之夫人嗜爱高腔,故组建戏班、修筑戏台(至今遗址仍在),于是印山古城戏曲文化便应时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就是当时的“高腔戏”(即现在的 “印山高腔”)。印山高腔是在弋阳腔的基础上,融合汉剧、弹腔、昆腔以及湘西本土山歌、号子而成,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神奇的东方艺术瑰宝”。
在欣赏完《山伯访友》、《安安送米》等印山高腔剧目后,县诗词学会诗友们纷纷作诗。“秀岳香风暖,人花相映韶。山岚浮远岫,鸟曲响重霄。吊阁追时梦,高腔醉古樵,舜姝催鼓疾,苗寨乐逍遥。”临别,诗友郑武霖献诗“行吟印山台”一首。
来源:红网
作者:易果 张承印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