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长沙市福邸雅苑“剪艺园”理发店,曾桂泉(右一)、韦灵芝夫妇正分别给两位顾客理发。图/潇湘晨报记者 陈韵骄
红网长沙5月3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范典)靠近长沙青园路的福邸雅苑,小区进门左手边有一个小理发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名为“剪艺园”的小店就成了附近居民常来的小活动中心。
如今,30年过去了,当时在这理发的顾客们,已经带着儿孙三代一起来这理发;已经定居国外的老顾客,总不忘趁着回国探亲时来这理个发。店主曾桂泉夫妇说,虽然现在身体已经不如当年,但夫妻俩会继续把小店开下去。
“不过来打个招呼,都有点不习惯。”已经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退休的石老师和夫人,带着小孙子下楼散步,特地推着婴儿车来曾桂泉夫妇的小店打了个招呼。这对夫妻和他们的理发店,已经成为小区不可或缺的部分。
曾桂泉夫妇在这里开店30年,夫妇俩结婚生子、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只是现在的身体已经不如当年,他们只能够适量减少每天的工作时间。但是累归累,夫妻俩还是会在这里把小店开下去。
他俩的手艺
能根据每个人的喜好剪出不同发型
他俩都出生于1962年,曾桂泉是望城人,韦灵芝是益阳沅江人,上世纪80年代初,两人拜入同一师门。很快,这对年轻人就坠入爱河,出师之后,两人在天心区开了一家理发店。曾桂泉说,他俩当时没什么钱,开理发店的成本低,上手也快。
曾桂泉说,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经干院)的一位校长在曾桂泉的理发店理发之后,很快就成了他们的忠实顾客。1985年,这位校长邀请他们到经干院开店,两人与附近社区至此结缘,那一年,曾桂泉和韦灵芝正式完婚,第二年就生了女儿。
“刚开始开店的时候,每次理发只收2毛钱。”曾桂泉夫妇从一开始就练了一手细致活,给每位顾客的理发时间一般都在半个小时左右,当时一个月大概能赚三五十元,最多的时候大概有百元左右。
1985年,大学毕业后来经干院工作的章诚(化名)就是曾桂泉夫妇的首批顾客,现在,他已经转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工作,恰好经历了这家理发店成长的30年。章诚说,曾桂泉夫妇的手艺,不仅能够符合他们这一辈人的审美,而且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喜好剪出不同的发型。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曾桂泉夫妇带过的徒弟已经超过百人。40岁以后,夫妻俩就没有再带徒弟。两人继续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开店,为这批多年的老顾客服务。到现在,他们的收费已经从2毛涨到了20元,比起普通的理发店,收费依然要“亲民”很多。
他俩的新意
网上学艺,年轻人一样爱来这理发
曾桂泉说,他们的理发店顾客以30岁为界,上下两个年龄层的顾客大致对半开。年老的顾客爱来这,是因为他们掌握着老手艺,例如老年的顾客想要修面、刮胡,这样的服务在一般理发店很难找到。
对于年轻人喜爱的潮流发型,曾桂泉夫妇同样掌握得一清二楚。在网络没有流行之前,他们会买各种各样的发型书学习,看一看照片,他们就能够比照着剪出个相同的发型出来。
2005年,曾桂泉夫妇开始上网,网络代替发型书成了他们的老师,这对60后夫妻知道时尚杂志《瑞丽》,并且会通过网络掌握每个季度的流行发型。
“我们在家看娱乐节目,都会观察明星们的发型。”曾桂泉说,明星们代表时尚的最前沿,这让他们现在看电视都带着这种职业习惯。
来源:红网
作者:范典
编辑:杨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