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发 广州辞职来株洲创业
今年26岁的刘宇是广州人,2012年6月,他从广州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美工设计,两年后他决定辞职创业。刘宇在大学学习期间,他曾和同学一起在广州残联的培训机构学过制作面包、蛋糕、饼干等,所以他决定开一家面包店。
起初,家里人并不同意,毕竟他没有一点创业经验,听障者在社会上闯荡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刘宇很坚持。刘宇的女友、同为听障者的刘婧也愿意和他一起创业。
家里人最终同意了。刘宇的父亲在株洲上班多年,便在湖南工业大学一食堂附近找了一家门面,此时,刘宇的大学同学谭学良也表示要加入,于是三人每人出资5万开店。
起步 制作慕斯要花一天一夜
去年10月,心语面包坊正式开张。为了做出美味的蛋糕,他们研究不同的配方,在厨房一待就是一天。
烤制吐司时需要根据天气来控制温度,没有经验的他们,烤出来的吐司不是因为没有充分发酵而僵硬,就是烤糊了,只好扔掉重新来。而制作慕斯需要做一半冷冻起来,然后再做另一半,不然会融化掉,一开始需要花一天一夜。
制作技术渐渐成熟,宣传成了头等问题。他们请了一位大学生兼职推广店名,刘宇又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推广。
起初因为使用进口原料,面包和饼干价格过高,刘宇他们去查看其他的面包坊,又询问了学生,决定使用质量可靠的非进口原料,降低定价。
艰辛 听说不便,纸笔成了沟通媒介
创业之初,沟通成了这家面包坊特有的“麻烦”。不少顾客不时地询问刘宇价格、味道之类的信息,可是他又听不到,急急忙忙地在纸上解释说,自己是听障者,一些学生一看,直接就走了。
“现在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刘宇表示,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们都比较能理解他们,熟悉的顾客会直接挑选出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付款。偶尔,面对前来购买食品的学生,刘宇需要拿出笔,在纸上写出哪种面包是什么味道的,学生们也会主动在纸上写出他们想要预订的蛋糕,什么时候过来取等等。就这样,刘宇通过纸笔,和学生们顺利地沟通起来。
成绩 每天营业额有500元左右
如今,每天早上6点,刘宇他们就得起床,吃完早餐后开始制作面包、饼干,当有顾客进来时,透过厨房透明的玻璃能够看到。下午事情相对少点,四个人会坐在一起聊天,遇上有人订做蛋糕或者慕斯,他们下午就得继续待在厨房。晚上则要打扫卫生,为第二天的工作准备原料等,10点或者11点才能下班。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面包坊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今年3月,刘宇的大学同学崔国欣也前来帮忙。如今,虽然面包坊整体还没有实现盈利,但是每天营业额有500元左右,对于将来面包坊的前景,大家还是充满信心。
不过,刘宇并不满意。最近,因为有人反映他们的面包偏广州口味,太甜了,他们又在研制新的面包,看能不能研制出一种湖南人比较喜欢的面包。
“我不怕失败,也不会放弃,即使面包坊做不下去了,我还会选择其他创业道路。”刘宇写到。
合伙人
同校毕业又一起创业
刘宇、刘婧、谭学良和崔国欣都是广州人,刘宇和刘婧都是先天性聋哑。谭学良和崔国欣则因为两三岁的时候发烧,医生用药不慎,导致聋哑。高中时,他们四人相遇在广州聋人学校。谭学良和崔国欣从小就在各自父母的要求下不断练习说话,如今,两人能够用助听器听懂部分对话,自己也能说一些简单的话语。
高中毕业后,刘宇、刘婧和谭学良继续在广州大学读书。崔国欣则外出打工,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图片处理的工作,因为嫌工资太低,后来又在一家聋哑人学校做文员。当刘宇叫他来帮忙经营面包店时,他很果断地辞去了工作。他说,自己更愿意和朋友一起创业。
来源:红网
作者:李林
编辑:王娉娉 实习生 张桂琪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