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暨法律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
雨花交警大队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调处中心。
(本文图片由雨花区委宣传部提供)
去年年底,《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全民守法 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让雨花区的法治建设以强有力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雨花区一直着力打造“法治新样板”城区,顺应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社会治理,让群众享受到法治带来的公平正义。
以法治深化改革
“原来是厚厚一本书,现在只有薄薄四页纸。”到雨花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的市民细心地发现,市、区两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大大“缩水”,以往摞起来如厚厚一本书,精简后只有4张A3打印纸篇幅。
雨花区做权力的减法,做服务的加法。原有的区本级加上承接市级第一、第二批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共计224项,最终精简至65项,总精简比例达61.76%,上述65个项目办理流程全部实现提速50%以上。同时推进商事制度登记改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办结时限,由法定的10天分别缩减至2.5天和1天。
“原本听说办证要等两个月,没想到20个工作日内就拿到证,新店能提前开业了。”去年7月初,到雨花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零售经营单位行政许可证的市民张哲惊喜地发现,他开店需要办理的这项行政许可证,办理流程便捷了许多,法定期限60个工作日,20个工作日就能办妥。
雨花区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主任戴玺介绍说,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雨花区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行政审批流程,把每个项目的办结时间规定到了具体的对应单位。一旦某单位办结超时,监察部门就会及时督办。
“要将‘小巷总理’还给小巷,减轻社区负担,让社区回归服务居民的本位。”雨花区委书记邱继兴表示,今后凡不属于社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上级部门不得随意转嫁社区,让居委会腾出精力融入居民中。去年雨花区扎实开展社区减负增效。社区事项由558项核减至147项,核减率达到74%。
楼盘型社区,左邻右舍一年难得敲一次门;单位型社区是微型“熟人社会”,彼此只认同事不认同社区……面对新形势下不同类型的社区,如果社区管理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已不合拍。
雨花区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就将全区110个社区、36个按村运作的社区筹委会分为七类:老旧城区型、单位型、新楼盘型、综合型、失地农民安置型、保障性住房型、商圈型。根据不同类型,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分类治理模式。
社区分类治理模式得到民政部的关注,今年4月9日,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与雨花区政府签约,在全国率先合作开展社区分类治理课题研究试点。
以法治化解矛盾
“雨花区老旧城区多,棚户改造区多,流动人口多,各类矛盾集中凸显。”雨花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启动老街重塑行动,对雨花巷进行提质改造,使之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高品质城区。
东塘街道雨花巷连接新建西路与东塘支路,过去巷内人口密度高,人流量大,居住环境恶劣,没有菜市场导致小商小贩多,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雨花区采取“疏堵结合”方式彻底根治这一乱源,投入260万元新建了500平方米标准化生鲜市场,规范商贩经营。同时还投入300万元对雨花巷进行提质改造:修缮青石板地面,增加爱卫设施和路灯,房屋立面用青砖片修饰、建筑顶面采取马头墙、翘檐等仿古构造。
如今雨花巷美了,到处充满了文艺气息。生活在此多年的向嗲嗲感叹:“过去路面脏、摊贩多,行人走路都困难。改造后堵车少了,绿色多了,到处都充满了鸟语花香,让人心情愉悦。”
此外,2014年雨花区率全省之先,在雨花交警大队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以下简称调处中心),打造“保险理赔、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四位一体的调解模式,通过立体化办公,让办事效率大大提升。
今年1月12日,彭美如89岁父亲因车祸去世,父亲生前立遗嘱要大女儿继承其全部遗产,彭美如就希望得到所有遗产和赔偿金,但她的两个妹妹不乐意,并且肇事司机一时也拿不出资金赔付,她只能求助于调处中心。
调处中心受理了此案,调解员耐心帮彭美如解释相关法律问题,告诉她赔偿金不属于遗嘱继承的范围,以及究竟如何处理最为公平,不到半个月此案就办结了。最终彭美如遵照遗嘱多分了6万元,承担父亲的丧葬费,交通赔偿部分则由保险公司承担。
“真是感谢调处中心帮忙,不然我这一家人永远也不会和睦了。”彭美如说,调解员还帮他们找保险公司理赔,帮忙办理相关手续,让不懂法律的她轻松多了。
据区司法局副局长姚万军介绍,调节中心简化事故调处工作流程,减少事故群众在各个部门往返的时间和麻烦,义务帮老百姓进行调节,免收一切材料复印费,获得了群众好评。截至目前,交通事故咨询案件有300多起,已经调处了95起案件。
以法治维护稳定
发展需要法治,改革依靠法治,群众期盼法治。雨花区坚持用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式高效行政、维护社会稳定。
雨花区去年开展了“平安园区”、“平安市场”、“四个十佳”等创建活动,全区平安建设覆盖率已达100%。在区里各银行网点都张贴着一张银行防诈骗宣传海报,上面列举了电话欠费诈骗、中奖信息诈骗、柜员机告示诈骗等10种常见的诈骗手段,以此提醒广大市民。
自从这些海报在雨花区各银行网点、居民楼栋密集张贴宣传以来,群众的防范意识大大提升,此类诈骗案件已经从高峰时期的每月40余起减少到8月份的不到20起,成效明显。
雨花区强调司法公信力,法院在全市率先启用数字化法庭建设,案件公审率达99%,近五年,共受理各类案件26943件,审(执)结案件25517件,审(执)结率达94.7%,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法院”等荣誉。检察院破除“口供为王”的陈旧观念,变“构罪即捕”为“确有必要逮捕”等,推进诉讼文明,全年共立案侦查贪贿案件7件19人,受理民商事案件7376件。
与此同时,雨花区加快“平安校园”建设的步伐,为近10万名在校学生、在园幼儿和数十万学生家长构筑了一张校园安全“防护网”。
“我区每年投入400万元,聘请了122名保安人员,做到保安配备率100%。同时我们要求上下学时段必须有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值班、交警部门派驻警力维持交通秩序,确保学生进出校园安全。”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新卫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一部分热心的红袖章义务巡防队员无私奉献守卫着孩子们的安全。
“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法治带来的公平正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维宁说,今年要推进“法治雨花”建设站在崭新的起点,展望法治雨花建设发展新路径。
(湖南日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龙峥嵘 罗玲 毛敏轩)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姚学文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