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注微信“拿苹果6” 浏阳市民差点受骗

来源:红网 作者:李小雷 编辑:曾小颖 实习编辑 周芬 2015-05-25 17:31:5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浏阳站5月25日讯(分站记者 李小雷)社交网络盛行之下,微信已成为了人们联系好友、结交朋友的必备方式。只是当越来越多人依赖这一平台时,许多不法分子也利用庆典赠礼、微信红包等“精准”手段实行诈骗活动。最近,王先生就遭遇了一次。
  
  “公司5周年庆典送苹果6手机,只要搜索关注微信号,就能100%拿到,无须任何费用,包邮。”最近,市民王先生在微信上收到朋友发来的这样一条信息,极具诱惑的广告词,让他毫不犹豫地搜索添加了该微信号。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与广告宣传有一点出入。

  关注微信号就能“免费拿苹果6”
  
  “我经常刷微信,也知道有些是骗局,但面对诱惑还是有点动心。”王先生告诉记者,前两天,他在刷微信时,一位长沙的朋友给他发来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显示是一家公司搞成立5周年庆典活动,只要搜索关注该公司微信号,就能100%拿到苹果6手机,而且还包邮,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
  
  想到只要关注微信号,不会给自己造成任何损失,王先生便搜索关注了该公司微信号。很快,对方就给王先生发来了回复:“亲,恭喜您,您已获得领取苹果6手机的资格,感谢您对本次活动的理解与支持”。
  
  “对方还说手机到货后支持开箱验货,提醒我要谨防快递小哥调包,并要求提前告知方便收货的快递公司名称。”见对方想得如此周道,王先生更是相信了对方的活动诚意。
  
  于是,王先生放松警惕,并将该活动的宣传广告发布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内,并提醒身边的朋友赶紧关注,并领取手机。
  
  不过,就在王先生将自己的邮寄地址和适合的快递公司名称发给对方后,对方紧接着发来的一条信息,又让王先生产生了警惕。
  
  “广告上原本说是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的,而且还包邮,但最后对方却要求我支付税款。”王先生说,对方在信息中称,因为机器为全新机,附带全国联保发票,需要领取人自行支付35.8元的票税,并附带了一个支付宝账号,要求网上转账。
  
  虽然钱不多,但王先生还是给朋友打去了咨询电话,通过朋友的讲述,他才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一个“钓鱼”诈骗信息。
  
  记者体验揭穿骗术被“拉黑”
  
  意识到被骗后,王先生立即删除了自己发布在朋友圈的微信信息,并同时发布了一条提醒朋友防止上当受骗的信息。
  
  为证实王先生的说法,记者随后也添加关注了该公司微信,对方称自己是一家名为“恒丰数码”的科技公司,当前正在举办公司成立5周年回馈广大市民的感恩活动。
  
  “只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就能100%的拿到苹果手机,但数量有限,现在已有400多名网友拿到了手机。”对方称。
  
  为让记者相信这一说法,对方还发来了领取手机网友的相关发货资料,并表示此次活动一共只准备了500台手机,要求记者立即填写好姓名和收获地址。不过,当记者主动说出“是不是需要支付票税”的问题时,对方表示税费并不多,相比于手机的价值简直不值一提。
  
  “那我交了税费,是不是还要我继续缴纳150元的押金?”当记者抛出这一问题后,对方不再回复,并很快将记者“拉黑”。
  
  “我朋友就按要求给对方打去了票税,但紧接着对方又以新的名目要求支付一笔100多元的款项。”王先生表示,这就是网络诈骗的常用伎俩,“先从小数目诈骗起,往后就会越要越多,被骗的人就会越陷越深,虽然单个骗取的钱不多,但被骗的人多,数额就大了。”
  
  新闻提醒
  
  收到不明“微信红包”要当心
  
  因为轻信微信上的一些信息而上当受骗的案例已屡见不鲜,最近又有不法分子盯上了“微信红包”,并制造出一种植入木马病毒的“红包”,市民在点击的时候,个人信息和与手机绑定的网银、支付宝就不知不觉地被人盗走了。近日,警方已对这种新型诈骗手法发出了预警。
  
  据介绍,这种“发红包”的软件实际上是一种木马病毒,它设计的页面跟腾讯公司的微信钱包十分相像。不法分子先让微友在微信上关注他的公众账号并提醒:“恭喜你!你已经成功领取红包,请点击关注公众账号,建立你的小金库”,关注成功后会发送一个红包,让微友点击领取,若真的点击了,会出现一个“恭喜你成功领取红包**元”。
  
  不知情的微友会以为这是商家搞的促销活动,或是有亲朋发红包转款,而暗自窃喜,进而将这个链接发给更多的微信好友,更多不知情的人因此上当受骗。
  
  警方介绍,这是一种木马程序,微友点击关注这个公众微信账号时,对方已经获取了手机里的个人信息,包括与手机绑定的支付宝、微信钱包、网银等账号及密码等,待事后转走钱财。
  
  新闻延伸
  
  公开承诺不兑现涉嫌诈骗或违约
  
  像王先生遇到的这种“承诺100%赠送苹果手机”的信息,根据最高法发布实施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有关规定,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可以视为民事案件中的证据,而对方通过微信公开承诺却不兑现,其行为就有可能涉嫌诈骗或违约。
  
  不过,在司法机关的实际查处中,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依托虚拟的网络为媒介,行为人隐藏在网络背后,在避免与陌生被害人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就能获得被害人信任。
  
  诈骗得逞后,行为人又能迅速与被害人切断联系,关闭网上账户、联系手机,销毁作案工具,给侦查取证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来源:红网

作者:李小雷

编辑:曾小颖 实习编辑 周芬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5/25/113430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