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通讯员 夏昭炎 苏厂元 长沙报道
葡萄因为枝叶的繁密青翠、果实的珠圆玉润、味道的酸甜入口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因此而成为画家的常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绘制葡萄的名家,是宋末元初的僧人温日观,而以葡萄名世,并开一代画风的是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的《墨葡萄图》。徐渭的葡萄以倾倒的墨汁随意点染而成,不仅传达出葡萄的神韵,而且通过氤氲淋漓的水墨意象,抒发了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开创了独特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本文今天要论述的,则是一位年轻画家继承前代葡萄画家所绘制的别具一格的葡萄画。这位画家便是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学院的年轻教师范为超。
范为超七岁开始学习绘画,曾拜湘潭著名的葡萄画家“葡萄王”周松龄为师。十岁时去新疆吐鲁番观赏葡萄,曾被当地厂商留下葡萄。此后直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直以绘制葡萄为业余乐趣,作品曾悬挂于长沙市茂源大酒店咖啡厅,而赢得客人的一致好评。欣赏范为超的葡萄画,具有几个明显的特色:
一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范为超的葡萄画均来源于生活,为了更为细致地观察葡萄,她在自己家庭院内特地种植了一架葡萄。春天,葡萄发芽吐绿;夏天,架上枝繁叶茂;秋天,枝上硕果累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她经常在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下,去观察和捕捉葡萄的各种变化,长期的观察和感性积累,激发了她的艺术创作灵感,使她不但能准确地把握葡萄枝叶茂盛繁密和硕果珠圆玉润的特点,寥寥几笔,便可勾勒出枝繁叶茂,硕果盈枝的美景,而且,又能将自己的心胸和对生活的见解溶入到自己所绘制的葡萄之中,通过枝繁叶茂硕果盈枝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和对生活在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无比幸福之意,正象她葡萄画上的题词一样:“葡萄美,最美内涵深。硕果高悬传雅趣,纷繁枝叶寓琴心。仙气入幽襟。”欣赏她的葡萄,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那种超凡脱俗的“雅气”和“琴心”,以及她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二是具有明显的文人画特色。文人画起于北宋苏东坡,其特点是通过绘画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文人情怀,从形式上看,则是在画作上题诗,通过诗和画的交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正因为如此,她的葡萄画作品上均有题词。如“葡萄美,最美是精神。粒粒珍珠团结紧,同仇敌忾股肱臣。冰雪自无尘。”作品通过一串串果实饱满,紧密相抱的葡萄,表达了对葡萄相处无间,紧密团结的倾慕之情,又通过葡萄果实晶莹剔透的外表,赞美了葡萄冰清玉洁的高贵品质,抒发对葡萄的赞美之情。葡萄的生命力之强,适应性之广,味道之甜美,外观之美丽,在作者心中引发了无限的遐想和由衷的叹美,这也是作者珍爱葡萄,专门描绘葡萄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是构思新颖,布局巧妙,色彩晶莹,含意深邃。在构思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于也她的绘画之中。她总是从葡萄所表现的精神实质上着手,通过葡萄来表现独特的个性和充法沛的新意。如……。在色彩上,她一反古代水墨葡萄的造型手法,而通过色彩和光线的交融来准确地描绘葡萄的物体造型和外观。晶莹的葡萄,苍劲的藤枝,鲜嫩的叶子,营造着一个个真实的艺术境界。在这个真实的艺术境界中,你不仅可以感受到葡萄给你带来的绿色的生态之美,金秋硕果盈枝的收获之美,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欣赏她的葡萄,既可以感受传统画法的森严法度,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绝妙韵致。她的葡萄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她的枝叶鲜嫩欲滴;她的枝藤古朴虬劲,枯寂斑驳。可以说,她创造性地强化了葡萄和枝叶的质感和体感的色彩,使画面显得更加鲜活喜人,生动强烈、丰富和谐,令人有赏心悦目之感。纵观范为超的葡萄画作,不但能使人感受到作者扎实深厚、淳朴执着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素养,而且能够让人在精致雅丽的画面中感受到作者传统审美标准的缜密法度和绝妙韵致,更能够让人在令人愉悦的视觉享受中感受到作者对艺术的从容思考和日臻完美的审美追求。这就是范为超葡萄画作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
我不会绘画,却喜欢读画,赏画。这里,我指的是国画。我不太爱看西画,不是由于偏见而是因为习惯。或许是因其过于形似,太像实景实物了;不像国画那样,独钟神似,总令我浮想联翩,对其流连不已。正因这样,没事的时候,或者读书倦了,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望着墙上的画,当然那不是原作,而只是现代印刷产品;但我喜欢。我虽不会像《聊斋志异.画壁》里所说的那样“入画”;却也的确能真正的“入迷”,有时候竟至于忘乎周边一切。
最近,我有幸得到湖南工业大学范为超老师的几幅水墨葡萄。不知怎的,一听到“葡萄”这个词,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那首豪壮而又略显悲凉和无奈的诗来;想起了徐渭那幅著名的《墨葡萄》,画面上墨汁淋漓的葡萄悬挂着,枝叶纷披地低垂着,显得很沉重,显得悲摧。葡萄怎么总是夹带一丝悲凉却又耐人寻味?可是,当我打开眼前这位80后的几幅水墨葡萄画来,感觉却完全不同了。我展开的第一幅题曰“碧油千片露珍珠”,无论是其题语,也无论是其画面,它都让我顿觉眼前一亮:那串串水淋淋、墨汁犹新的葡萄,竟让我看见了一片奇光异彩!
你瞧,那苍劲有力的老枝,高悬在枝藤上的葡萄,展露着丰富的色彩,红里透暗,绿中蕴红,真的如同颗颗珍珠垂挂着。这些珍珠,有的从枝藤下垂以姿傲人;有的似星星在向人凝视;有的则若隐若现,有的藏在叶底,似有许多秘密隐藏其中;而所有这些葡萄,都像是一颗颗小眼珠,晶莹透亮地闪烁着,诱惑着,让你向她靠拢。她们一颗颗都很稚嫩,一颗颗小巧玲珑;而她们赖以悬挂的粗藤却是那么老壮粗硕,若断若连地如蜀中峻岭上的栈道曲折盘绕,悬空而架,煞是生动。一幅这样的水墨葡萄,看后竟让人觉得荡涤心怀,豪气顿生。
与《碧油千片露珍珠》相似却并不雷同的是一幅题为“西域迁来安赤县,东西南北尽丛生”的墨葡萄。奇巧的是,这株葡萄的粗枝竟有点像人赤着双脚行走在大地上,其势像是要走遍东西南北。悬挂于其上的色彩各异的串串葡萄,人见人爱;难怪乎葡萄自张骞通西域带来中原以后,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不久就遍于东西南北,正如其题写的那样“东西南北尽丛生”,的确名副其实。如果说,《碧油千片露珍珠》是感叹于葡萄之丰硕和美丽;那么,这一幅则是赞颂葡萄东来的千年历史和强大生命力。
还有一幅,题目标为《水墨玲珑》。“葡萄美,最美内涵深。硕果高悬传雅趣,纷繁枝叶寓琴心。仙气入幽襟。”主藤如柱,支藤如丝。藤叶淡绿、墨绿相映,葡萄微红、紫红相叠。臻其雅趣,顺理成章;露其琴心,自属必然。画写其诗,诗如其画,二者如水如乳。水墨本无趣,而其果能玲珑如此,岂非画手之妙笔!
最后,两副横幅水墨葡萄,虽无题诗,却也格外引人瞩目。两画气势恢宏,葡萄蔓果布满整幅。着墨一浓一淡,一艳一素,一派生机生生地跃然纸上;枝桠像是伸出了架外,累累葡萄欲坠,葡萄下一汪清水,水中鱼儿轻灵游动,水上枝叶似摇欲晃,动静互衬,更显生趣盎然。这情景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境界也倏地来到心头,亟欲置身其中。
我看过许多国画,也看过一些装饰画,除出自名家手外,大多印象不深。严格地说,有的甚至不能算是艺术品,而只是平平画工之作。为超虽然年轻,却功力匪浅,其底蕴亦甚为深厚。可以说,要没有相当的文化艺术修养,尤其是传统文化修养,作者要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是不可思议的。
首先,国画得姓“国”。毫无疑问,为超的作品是货真价实的国画。她那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盘龙的藤蔓;茂盛阔大的绿叶缓缓地舒展,似乎滴落的水墨在任意地浸润,一块块,一片片,相叠相覆;画面上明明只有墨汁和一点点淡红、紫红或绿色,却让人感觉着色彩的丰赡,葡萄的美丽和诱人;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葡萄都“曲得其情”,貌似其表,神似其实,而气韵生动令人过目难忘;与西画相比,它似乎并不关注于某一焦点,因此也许没有那样的与实物无别,却多了许多无以言说的滋味。
其次,国画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画总是与文学,尤其是诗紧密联系一起的。翻开中国画史就知道,任何一个称得上画家的人,都必须有深厚的文学基础。无论是顾恺之还是吴道子,抑或是元代四大家,明清诸大家,哪一个不是文、艺兼备。例如,明正德间徐渭《墨葡萄图》之所以传之后世而被赞不绝口,不仅与其艺术造诣,也与其和画相配的《题墨葡萄诗》密不可分:“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诗画都抒写了平生自负而不得重用的这个落魄才子潦倒一生的愤懑。其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由此可见一斑。为超的画和题诗(即使是用的现成诗,那也得对其有深度理解才能用之得当),都表明她的文学修养是较为深厚的。顺便指出,而今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甚至教师,其文学修养是不可恭维的。
再次,驾驭中国画还得具备相当的历史修养。从作品我们就能看出,为超的文史修养很好。文也好,史也好,其修养都堪称上乘。试想,若是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要画出如“西域迁来安赤县,东西南北尽丛生”这样有历史感的葡萄来,同样是不可想象的。我甚至觉得以传统题材为画的,若没有历史涵蕴那就不配称为国画。此说也许有点极端,但无数事实却的确证明了理应如此。总之,为超的画是真正的艺术品,也是真正的国画。我为出现这样年轻而又文、艺双佳的艺术工作者而兴奋,而感叹。我相信,更多的优秀作品将会经为超之手苦心营构,而源源面世;我还预期,只要持之以恒,为超将可能成为当今艺术界真正的新一代国手,且为期不远。谓予不信,且拭目以待!
来源:红网
作者:夏昭炎 苏厂元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