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村的侗锦展示活动
枫香村妇女在交流侗锦制作
枫香村对妇女进行侗锦技艺培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传承人、枫香村党支部书记粟田梅在织侗锦
红网通道站6月11日讯(通讯员 吴三东)“这次我们枫香村召集村支两委、党员、小组组长、村民代表共90余人参加的扶贫产业讨论会议,借力“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富县”的发展战略,依托市扶贫工作队的发展规划,村民决议规划建设侗锦产业基地,让侗族古老的侗锦发挥经济活力”作为村支书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侗锦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信心满满地说。6月8日,笔者在通道县牙屯堡镇枫香村了解到,枫香村依靠入选怀化市扶贫村的机遇,将侗锦这个在世界上已有名分的产业作为该村2015至2017年村民脱贫致富的发展大计,让广大侗族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侗锦古称“纶织”,系我国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至今已逾两千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织锦之一。侗锦大多取材侗寨门、鼓楼、风雨桥、芦笙等造型为图案元素,映托了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及追求天地和谐共存的文化心理。
粟田梅这个枫香村民的领路人又是侗锦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2岁开始跟随母亲研习侗锦,15岁已能独立完成整经、穿扣、穿纵等系列编织工序和技术。她对笔者说,当初,曾因过于专注侗锦编织而无经济来源,差点让承担家庭生活重担的丈夫发怒要将织布机烧毁。但这位坚强的侗家女并未因此放弃织锦。为改变家庭贫困面貌,带动更多闲置在家的妇女增收,经不断地改进和尝试,她大胆创新将侗寨门、鼓楼、风雨桥、芦笙等侗族文化元素融入侗锦图案,织就出一条条侗锦通道,搭建出一个个探秘侗锦和侗乡的平台。
在去年纪念通道转兵80周年暨2014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主题晚会上,这位纯朴的侗家女历时近6个月纯手工编织而成,以一幅长82.17米,宽0.47米“中国梦·侗锦情”为主题的侗锦作品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获得世界最长侗锦作品证书。在荣誉面前,她没有停下手中的针和线,通过已创办多年的“通道雄关侗锦坊”,在枫香村定期举办侗锦织造培训班,培训村民织造侗锦。
枫香村是一个仅有108户的小村寨,总人口466人。全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妇女都会织侗锦,利用侗锦技艺发展产业,从而达到脱贫致富,这一直是粟田梅的梦想。笔者采访她的时候,作为这个村的带头人,她向笔者细细算了她的侗锦规划,她说:“年满13周岁的村民都可以参加侗锦编织来创业,村里的留守妇女可利用农忙后闲暇时间,留守儿童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来编织侗锦,人均月可增收1000余元。对于贫困村村民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农村女性如果专职编织侗锦,人均月增收会有数千元。按照枫香村侗锦产业基地规划,经后逐步带动周边村寨妇女加入侗锦编织产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侗锦发扬光大,还可集中力量帮助贫困村早日实现产业增收和村民脱贫致富。”
据笔者在牙屯堡镇了解到,今年该镇很多村寨以稻田养鱼、沟藤种植、蓝梅种植等产业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而枫香村的村民经过多轮策划和讨论,村民们最终决议还是以自己所熟悉和掌握的侗锦编织技能作为该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村民们的这个产业决议很开放,看得很远。这些年,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类非遗展览,已经让国内外很多人认识了侗锦这个特色产品,看到了市场,看到了希望。”“村民们可利用更多的土地种植棉花,添置更多的纺纱机,开办更多的染纱厂,我们侗家人家家户户都备有的织布机就转动起来了”“这样的话,可带动几千名劳动力返乡就业,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可达3000余元,促进了我们村寨的经济繁荣和家庭和谐”……粟田梅娓娓道来。
在村支书粟田梅的积极鼓励和帮扶下,许多村民已初偿了侗锦编织所带来的甜头。今年规划建设的百万侗锦产业基地,借助侗锦这个名气和优势来编织产业致富蓝图,从而圆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心愿。
来源:红网
作者:吴三东
编辑:曾小颖 实习生 吴若兰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