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明确目标,让针对性更强
数年前,我国把耕地保有量红线定在了18亿亩,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跨越,因为它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稳定。因此,保耕地,守住湘潭市的耕地红线,毋庸置疑成为这次湘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调整的一大目标。
“过去,我们也一直在积极保护耕地,但还是不时有耕地遭破坏、浪费。”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这次,湘潭市将把基本农田划定到位,一经划定,就绝不能占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耕地保护好。”
在划定基本农田和切实保护好耕地的同时,兼顾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当用地保障,则成为湘潭市这次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另一大重要内容和目标。
为此,市国土部门主动作为,集中精力破解过去在项目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保障等方面的困局,重点解决因受土地利用规划限制和制约一些项目无法落地的问题,还要解决各大园区、中心城区、重点乡镇等湘潭市的一些重点发展区域规划前瞻性不够的问题。
做法:优化结构,让布局更合理
全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结果与第一次调查的数据相比,全国多出不少耕地,仅湖南就多出316万亩,相当于全省每个县市多出3万多亩。
该信息一披露,市国土部门便敏锐地认识到,这对长期面临用地供需矛盾的湘潭市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市国土部门的敏锐,源于他们对湘潭市的用地情况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湘潭市土地总面积为764.25万亩,为全省面积最小的市州,也是耕地总量最少的市州,而且湘潭市耕地占比和开垦潜力都已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湘潭市在全省属于优先发展区域和重点开发区,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包括国家、省重点项目在内的众多重大项目也纷纷布局湘潭市,它们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大量土地,湘潭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显得愈发突出。
“我们将根据湘潭市实际情况,向省政府提请调整湘潭市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符合湘潭市实际情况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才不会制约湘潭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除了量带来的矛盾,耕地和农田布局的不合理,同样困扰着湘潭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市国土资源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近些年,随着湘潭经济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与农田“冲突”的事时有发生,有些项目建设因为触到了当时划定的耕地边界,不得不停建或调整。
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域的布局,成为湘潭市这次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必选课题之一。一方面,要把非重点发展区域的优质农田切实保护起来,另一方面,尽量避免出现因农田布局不合理影响重大项目建设的情况。“另外,有些农田由于受污染和地质损毁等原因,不适宜做农田,这次也需要调整变更。”市国土资源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补充说。
在为重大项目、工程提供用地保障方面,于2008年批准的湘潭原土地利用规划,日益暴露出不科学、滞后等问题,导致有的建设用地无法利用。这次规划调整,在市本级,有些建设用地变身非建设用地,有些非建设用地也改变为建设用地。从数量上看,这两者的变化量相当,其实却有根本的改变。这种变化,表明湘潭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及重点发展区域和方向,通过调整实现了土地结构更优化,布局更合理。“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确保2020年前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顺利落地。”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看点:科学调整让规划更合实际
城市总体规划里的绿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里是允许建设区;相反,城市总体规划里的可开发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里却显示为非允许建设区。这样的错误就曾经出现在湘潭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归根结底是二者之间缺乏紧密沟通,才酿成了规划“打架”,直接导致了“涉事”土地的无法利用。
今后,这两个规划间的“不和谐”将成为历史。“主动与‘城规’的修编进行衔接,是我们始终如一坚持的原则。”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引导湘潭市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的两项宏观规划,这次将亲密“携手合作”。国土部门在完善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将与湘潭市正在进行的城规修编工作紧密结合,做到时间同步、力量统筹,并建立起修改联络机制,实现无缝对接。
广泛深入征求意见,并做到统筹全市,则是湘潭这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调整的另一大亮点。任务下达后,市国土部门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和技术单位,马不停蹄深入全市各县(市)区、园区,广泛听取各方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意见,了解各地党委、政府到2020年前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战略,以便使规划更科学、更符合湘潭市实际。“过去,我们主要依靠技术单位,可以说,我们有的图纸就是画出来的,不切实际。”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在调整完善规划时,市国土部门还未雨绸缪,在实现中心城区规划与县(市)、乡(镇)规划有效衔接上做好文章,让规划具有足够的前瞻性、统一性。
来源:红网
作者:杨期仁 姚宇
编辑:刘飞越 实习编辑 熊璨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