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杨度后裔回湘潭寻根 借展杨钧珍贵遗物(图)

来源:红网 作者:王超 编辑:熊璨 2015-07-02 15:31:16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1日下午,杨度长孙杨友龙[右二]将杨氏家族珍贵遗物借给湘潭博物馆。记者 陈旭东 摄)

  □受历史条件影响,“湘潭三杨”中杨钧、杨庄留存于世的遗物少之又少
  
  □得知市博物馆正筹建“湘潭名人”展区,杨氏后裔送来杨钧的对联和诗集
  
  红网湘潭站7月2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王超)7月1日,湘籍历史名人杨度长孙、旅美华侨杨友龙携夫人何肇琛回到家乡寻根,还专程将两件杨氏家族的珍贵遗物借与市博物馆展出,以表游子对家乡的拳拳深情。
  
  杨友龙先生告诉湘潭晚报记者,早在2007年时,家族成员就开始了在湖南的寻根之旅。近些年来,通过多方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多年的夙愿。但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等因素,“湘潭三杨”中除杨度的遗物保存较好外,杨钧、杨庄留存于世的遗物少之又少。
  
  今年上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友龙意外得知家乡湘潭新建了博物馆,馆内正在筹建“湘潭名人”展区,集中展示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家族,而杨度家族就位列其中。但由于杨度后裔大多已移居海外,相关遗物收集工作一度陷入困难。
  
  得知这一消息后,84岁高龄的杨友龙先生立即在海外展开追寻、走访;经老先生多方联系,终于在美国一位杨氏后裔手中寻得一副杨度胞弟,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杨钧的一幅手写对联,和一本《白心草堂诗集》(一比一复制印本),该诗集上还有梁启超的亲笔题词。
  
  采访中晚报记者了解到,杨钧的这幅手写对联全文为“莲子青如水,金车玉作轮”,原本是写给侄女杨哲娴的,为魏碑隶书,主要是表达对侄女的殷切希望。
  
  “我们是湖湘血脉,有着共同的根,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是我们杨氏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杨友龙说。
  
  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旷代奇人杨度先生胸怀博大,忧国忧民,其传奇事迹以及人格风范随着后人对其精神的追随而发扬光大。同时,杨友龙先生带来的这两件杨钧遗物十分珍贵难得,在博物馆展出后,将让更多人认识和理解“湘潭三杨”,以激励湖湘后人秉承他们“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
  
  相关链接
  
  杨度,1875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姜畲石塘村,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才华卓越,抱负不凡,师从国学名师王闿运学习帝王之术,又东渡日本研究君王立宪政体,参与公车上书,积极帮助孙中山实现民主共和。晚年杨度先生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做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贡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充分肯定。
  
  杨度先生曾写下一首气势磅礴的《湖南少年歌》,提出“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口号,对湖南爱国青年产生强烈的鼓舞作用。《杨度日记》等著作不但记录了杨度早年思想变化、政治观点,同时也展现了他关于经学、史学、文学的许多独特的见解,折射出了由19世纪向20世纪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致情况,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杨钧,杨度之弟,著有《白心草堂诗稿》、《白心草堂金石书画》、《白心草堂联语》等书行世。所撰《草堂之灵》十六卷,收录笔记260余则,所记内容涉及书画诗文、名人轶事、收藏掌故、读书笔记、三湘风俗等,独具见识,文笔明快,实是民国文人笔记中不可多得之佳作。从其谈艺文字来看,其书法功力应该不弱,大约能与曾熙相颉颃。
  
  杨庄,杨度之妹,能作诗,著有《湘潭杨庄诗文词录》传世。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盛称杨庄为“当代诗家”,认为“其学力不在黄公度之下”,“风力在曹、陆、左、阮之间,洵一臣子也”。
  
  时人称这兄妹三人为“湘潭三杨”。

来源:红网

作者:王超

编辑:熊璨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7/02/112152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