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和农业面源污染已成湖南耕地“杀手”
耕地污染修复治理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关系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和有色金属矿山开采加工大省,其耕地污染主要表现为重金属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其中,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产生的垃圾。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耕地污染修复治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试点;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初步试验研究耕地镉污染防控系列技术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耕地污染修复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的修复治理工作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应急性措施,缺乏大面积修复治理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各种防治对策和技术手段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尤其是治理成本高、资金缺口大,技术不经济不成熟已经成为修复治理工作的最大瓶颈。
湖南耕地污染修复治理工作也存在法律法规缺位、技术标准滞后、管理体制不顺、监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加强源头控制 出台修复治理“路线图”和“时间表”
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耕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已经不是湖南局部的问题,在全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如何解决?湖南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湖南省政协委员何劲松认为,在耕地污染治理修复中,首先必须加强源头控制,控制污染来源是避免耕地污染情况恶化的保障,亦是开展农田土壤治理的前提条件,“如果不从源头抓起,即使花了钱做修复和整治也是打水漂。”
湖南省政协委员龚文勇建议,系统开展全省耕地质量现状摸底调查与评价,全面掌握区域性水土环境质量状况,为防治水土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协调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整合地质矿山、农产品和耕地的数据,实现耕地管理数字化和共享。
“要充分融合现有立法,制定和完善耕地污染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湖南省政协委员熊和平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耕地污染防治的总体规划和分期规划,推出耕地污染修复治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领导和部门回复:打“攻坚战”和持久战”
张文雄强调,耕地污染修复治理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要充分认识耕地污染的严重性,把修复治理摆上党委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落实修复治理的责任,突出重点区域的治理,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加强法治保障。要充分认识耕地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堵源头”、“控龙头”、“管口头”,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遏制重金属污染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要充分认识修复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坚持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抓好耕地污染治理修复。要把耕地污染修复治理工作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纳入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推进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抓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修复治理上寻求最大公约数。
武吉海指出,耕地污染修复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发力。要积极推动“耕地污染修复治理”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由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对全国耕地污染修复治理作出总体部署。要注重耕地污染修复治理核心技术的攻关,从根本上破解当前耕地污染修复治理困境,提升修复治理实效。要认真总结长株潭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经验,探索符合湖南实际的解决方案和修复治理办法。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邹永霞代表部门作主要回应发言时指出,湖南将推进污染耕地周边污染企业的治理,截断工矿废水、粉尘、固废等污染源,防止对耕地造成新的污染。将推进灌渠重金属超标底泥和农田灌水净化处理,加强对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防止重金属超标农业投入品进入农田,确保修复治理效果的巩固和提高。同时,还将充分收集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单项修复治理技术措施,结合湖南耕地重金属污染成因及污染特征,建立了一套以VIP技术为核心的应急性修复治理技术体系。
来源:红网
作者:黎鑫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