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现场
何奇求遗物
红网汨罗站7月15日讯(分站记者 杨莎莎 叶霄)与曹家村何家桥相距不到百米的滚水坝,修于上世纪70年代,负责供给白塘乡和屈子祠镇近4000亩农田的灌溉,水坝共有4个闸门蓄水和泄洪。这里,是何奇求坚守了11年的“岗位”,也是他倒下的地方。7月13日9时,汨罗市白塘乡曹家村全体党员身着素装,袖戴白纱,为65岁的何奇求盖上党旗,鞠躬行礼,哀悼这位倒在守闸岗位上的老党员。村里大小停下收割,帮忙张罗丧事。
下水清杂物,千斤闸门压倒老党员
何家桥下的撇洪河水深近30米,源自桃林冲,通年不断流。
眼下正是双抢时节,下游要收割,前些日子上游洪水暴涨,随流而下的杂物也增多。12日下午近6点,正在田里捆稻杆的村民何春华,看到何奇求又到了何桥排灌站查看滚水坝水闸。
“闸门堵住了!”从上游冲下的一根大树卡在了第一道闸门下,闸门无法翻动,水流飞快泻下。要蓄水,就要放下3000多斤的水泥闸门,就得清去横亘其中的大树。何奇求远远和何春华打招呼,请他帮忙搬树。
“树太大太重,你上来,我去叫人帮忙!”何春华准备上岸喊人,却看见何奇求摸到与水面平行的闸门下,用力去搬那根大树。“哐当”一声,原本平置的闸门陡然翻动,直直竖起,彻底压住了大树。一阵气泡从水底冒出,何奇求身体一半露在闸门一面,已看不到头部。
“奇爹被闸门压住了,快来人啊!”何春华慌了,扑通跳下水。闸门太重了!根本扳不动!20多个村民闻讯赶来冲下水,用钢缆系住闸门孔洞,合力将闸门抬动。何春华抱出何奇求发现,他已停止了呼吸。
退休当起“守闸员”,坚守11年
“真是想不通,像这样一个好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何瑞昌神色黯然,他是何奇求20多年的同事,也是与何奇求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
何奇求有着43年党龄,先后担任过村上的党支部书记,乡里的畜医站站长。过去,曹家村水利设施不完善,上世纪80年代担任村支书的何奇求,带着村民争项目,筹资金,将滚水坝木闸门更换成水泥闸门,那几年,村里兴修了不少沟渠、山塘。
2004年何奇求因病在家修养,懂水利的他却还是闲不下来,主动请缨管理起何桥排灌站的泄洪蓄水工作,这一管就是11年。“这是个苦差,人家都不愿意干,一年到头才3、4百块钱,前些年还只有一百多,可老何从不计较这些。”何瑞昌语带哽咽。
每年何奇求总要带上铺盖,在排灌站不足4平米的小屋内“驻守”,少则3、4个月,多则5、6个月。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要到滚水坝上查看几次。2013年我市遭遇罕见旱灾,连续两个月,何奇求日日夜夜守在排灌站。农忙时期,抽水、灌溉、泄洪,在他的管理下,附近农田的灌溉总是精准及时,不误农事。
他是村里的“积极分子”
“他这个人很实在,很热心,跟村民都处得很好。”曹家村村支书李建清这样评价何奇求。
90年代,虽然调到乡里专抓牲畜防疫与养殖,但村上大大小小的事何奇求也没少操心。1991年,一场龙卷风刮倒了村里唯一的小学,300多名师生一时之间无处容身。何奇求知道消息后,急了。跑部门、找领导,四处筹资,大半年的劳累奔波,一度让何奇求病倒,最终,学校重建了,何奇求的身体却也落下病根。
在李建清记忆中,每次有什么事叫何奇求,绝不会“落空”,而何奇求也总会主动打听,村里有没有什么事需要他帮忙。“如果邻居遇到什么事,他都会把自己的事先搁一边,先帮别人把事处理好。村里如果有红白喜事,他都会主动帮忙买菜、打杂,他在村两委和村民那都有很好的口碑。”
今年农忙才刚刚开始,但曹家村村民再也看不到排灌站边那个时常守望的身影了。如今,空荡的排灌站房内,水泥墙上孤零零写着几个数字“6时、17.7”,大概是记录撇洪河最近一次水位的数据,还有一把插着钥匙的挂锁,和何爹的灰色水壶。
来源:红网
作者:杨莎莎 叶霄
编辑:曾小颖 实习生 吴若兰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