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开始驶上快车道。今年4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启动首批示范城市试点,湖南常德是全国16个城市之一。目前,湖南也准备组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由省级财政给予支持。
然而,对“海绵城市”这一全新理念,理解上存在偏差、落实时面临障碍的情况仍普遍存在。活动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先行倡导者刘波、著名城市给排水专家杨青山、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焦胜等专家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就海绵城市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建、如何落实,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和观念普及等展开了热烈探讨。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倡导者刘波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包括注重水文循环的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渗水砖、下沉式绿地等一整套城市建设技术体系,以实现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积存、自然过滤,防止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等。
如何利用技术体系达到海绵城市?能否在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对不同水平流动系统的综合考虑形成专项适宜性评价方法?焦胜认为,实践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暴雨径流的控制目标不尽相同。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专家们表示,城市内涝暴露出的城市给排水能力积弊已久,海绵城市理念对解决内涝困扰有积极意义,未来可期,但仍需科学理性看待。尽管国家已颁布相应技术标准,但相关研究其实才刚刚起步。专家称,海绵城市并非要建造一个个新城市,而是运用全新理念来重塑城市功能,需要多系统跨部门合作,其中尤以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在当前最为迫切。
本期沙龙由湖南省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联合长沙市科技新闻学会共同主办。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管委会副主任刘怀德、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原院长巫纪光、长沙市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左涛、长沙市科协副主席王勇等嘉宾参与研讨。
来源:红网
作者:梁蓓 张珍
编辑:陶园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