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丈小山村为散文《娘》立碑 自称“娘”文化发祥地

来源:红网 作者:李新良 编辑:王津 2015-07-22 08:37:25
时刻新闻
—分享—

纪念碑碑面

(纪念碑碑面)

纪念碑

(纪念碑)

  红网古丈7月22日讯(通讯员 李新良 田迤辉)“世界上有很多有钱有势的母亲,我只要我娘这样贫穷卑微就够了。世界上有很多伟大高尚的母亲,我只要我娘这样的弱小平凡就够了。”7月21日,在古丈县红石林镇下布尺村的入口处,下布尺村民给彭学明娘立的“娘”文化纪念碑正式落成。
  
  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真切描述了湘西大山深处一位中国母亲遭遇的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难,全景记录了母亲牺牲所有的名誉,以血泪和生命抚养孩子、保卫孩子,以品德和精神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经历与恩典。母亲遭受社会和儿子的双重伤害与摧残,饱尝人世万劫不死的伤痛与辛酸,却依然充满百折不饶的顽强与坚韧、如山似水的博大与善良、穷且益坚的乐观与豁达。《娘》,被媒体和读者誉为“天下儿女不得不读的书”,“读《娘》书、颂母爱、感母恩”,震撼人心,感动亿万读者。
  
  古丈县红石林镇下布尺村是彭学明的《娘》中最重要的一个标点和记忆。彭学明在《娘》一书中真切地记录了娘在下布尺村含辛茹苦抚育和教育彭学明兄妹长大成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描写的许多故事在下不尺村的父老乡亲的心里还历历在目。彭学明的娘大名叫吴桂英,小名叫吴二妹,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时,吴桂英老人带着彭学明兄妹改嫁到下布村的上布尺小组,开始了一段艰辛而难忘的岁月。许多读者读了《娘》以后,为书中伟大的母爱和美丽的风光所吸引,沿着书中娘的足迹来到下布尺村感受母爱的顽强、宏阔和无私,感受下布尺、上布尺的美丽风光。下布尺村民为了纪念吴桂英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为了让子孙后代都能接受母爱孝悌的亲情教育,多次向扶贫后盾单位表达了要建一个彭学明娘文化纪念碑的意愿。在下布尺村的扶贫后盾单位——古丈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的领导和同志觉得这是弘扬“娘”文化和孝道的大好事,也有利于以此为契机带动下布尺村的生态旅游业,于是,一座高3米、宽4米的彭学明娘文化纪念碑很快由下布尺村及古丈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建设落成。碑的中间是彭学明娘的肖像,左边和右边是摘录的彭学明散文《娘》中的文字。
  
  左边的碑文“儿的心声”:世界上有很多有钱有势的母亲,我只要我娘这样贫穷卑微就够了。世界上有很多伟大高尚的母亲,我只要我娘这样的弱小平凡就够了。月光醒了,可以再回到天空;鸟儿累了,可以再回到森林;儿女没有娘了,再也无处安生。没有娘的家,是残缺的、空虚的、没有生气的。没有娘的孩子,再大的孩子都是无家可归。娘,一块坚如磐石的寒玉,以月的清辉把我镀亮,以天的胸怀把我接纳,以海的深情把我养育。若有来生,我还是娘的儿子,匍匐在娘的脚下,亲吻娘的前世今生。我祈祷娘的来生不再是一只无脚鸟,而是凤凰鸟;百年以后,我们这些儿女也会像一只凤凰鸟,飞回娘的身边,做娘千年的孩子、万年的子孙。
  
  右边的碑文“娘的村庄”:山蛮横无理地堵在上布尺、下布尺,高高大大的,把整个世界全堵住了。这身高两千米、浩荡几十里的石壁,雷电劈不开,岁月催不倒,江海移不走,把上布尺、下不尺牢牢地关在这里。一座山,就是一幅画。水墨的。水彩的。水粉的。水印的。一幅比一幅生动。夕阳。飞鸟。牛铃。夜色。风声。星星。还有村庄、灯火和山歌。都在画里真实可亲。在山与水的交接处,在油坊的裙角边,当峡高谷深的石壁上,有一线瀑布飞流直下时,青山被整齐的翻开,若披满了青枝绿叶的书。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就是夹在书中的一根丝线。几架筒车,沿着瀑布和小溪,在悠闲和辛勤劳作。既有些散漫,又有些老态,更有些安详。筒车劳作的样子,像老人摇着蒲扇的样子,一晃一摇,风就来了;一晃一摇,水就来了。

来源:红网

作者:李新良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7/22/111649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