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八一”特稿:老兵郭同斗 激情燃烧的岁月

来源:红网 作者:汤红辉 李长宏 编辑:罗雨晴 2015-08-01 14:17:55
时刻新闻
—分享—

郭同斗,87岁,山东青岛人,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郭同斗,87岁,山东青岛人,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郭老年轻时的戎装照及所获得的军功章曾有许多,60年代因搬家及其他原因,大部遗失。现仅存一张与战友合照(1953年10月1日摄于辽阳,前排左一为年轻时的郭同斗)和一枚抗美援朝

郭老年轻时的戎装照及所获得的军功章曾有许多,60年代因搬家及其他原因,大部分遗失。现仅存一张与战友合照(1953年10月1日摄于辽阳,前排左一为年轻时的郭同斗)和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

幸运的是很多战友临别相赠的照片还保存了许多,这是郭老最珍视的物品。每张照片后都有

幸运的是,很多战友临别相赠的照片还保存了许多,这是郭老最珍视的物品。每张照片后都有战友的赠言及签名。

郭老整理50年代保存至今的相册。照片上的战友自分别后再未曾见过。

郭老整理50年代保存至今的相册。照片上的战友自分别后再未曾见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汤红辉 李长宏 长沙报道
  
  因为有过辉煌的经历,郭同斗在省图书馆院子里颇有名气。87岁的他养花、打牌,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如果说大多数的人是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那么郭同斗们则在以另一种方式出力:作为一名后勤运输兵,他量化不了自己运送了多少粮食、子弹,但他用一个个故事告诉大家,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正是运输兵们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运输线,才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在老人的追忆下,一幅幅惊险的战争画面呈现在记者眼前。
  
  17岁参军
  
  历经抗日到内战再到抗美援朝
  
  郭同斗出生于山东青岛。老人家参军时不到18岁,虽然没有参加抗日,但他跟日本鬼子打过一次“交道”。这次经历为他参军打下了基础。
  
  “拿枪抵着我的后脑勺,问我是不是八路。”当时的惊险让人可想而知,但郭同斗称躲过一劫后他变得不害怕了。
  
  郭老回忆起1946年内战期间的一个傍晚,村里来了一个解放军,将村里的男人们集合点名。17岁的郭国斗个子不高,他身边的人都被点中,唯独落下他。他急忙转到军官的面前,仍然被“忽视”,最后是他自我推荐,才“勉强”被挑上。
  
  当兵后郭同斗表现积极,还当过青救会会长。1950年,华东警备旅成立了训练团,他和战友们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抗美援朝。
  
  坐着马车到了潍坊,然后去了丹东。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以初战告捷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
  
  没有前方后方
  
  直接将弹药送到了战场
  
  到了朝鲜,郭同斗编入解放军第47军,成为一名运输兵。
  
  随着战事的拉开,郭同斗所在的运输部队也急速运转起来:“我们运送的物资包括食物、药品、枪械和弹药等等,当然运得最多的还是子弹。”
  
  “过了鸭绿江,就没有前方后方的概念,飞机天天轰炸。”郭老回忆,在朝鲜,每几百米就是一个防空哨。边吃饭边防空、边行军边防空,“美军的轰炸机可厉害了,一颗下来,整片都是火海。”
  
  问老人怕不怕,他笑了笑:其实我们都是很害怕的,谁不怕死呢,更何况又是第一次出国作战。“但我们没有退缩。”在美军实行“重点轰炸”期间,运输营的任务简单而又艰巨:不管美国飞机怎样炸,得保证前方战士每天有吃的,有打的!
  
  “因为担心美军的轰炸,很多运输任务我们选择在夜晚进行。没有说话声,甚至连咳嗽声都听不到。”郭同斗说,如果不得不在白天行军,战友们会在脑袋上带一个圈,上面插着树枝,飞机一来大家团在一起,伪装成一个树堆。
  
  在战事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运输兵们甚至直接把弹药送上了战场。郭同斗说,“我的不少战友就因中弹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郭同斗们”的贡献,可以用彭德怀司令员的话来总结:朝鲜战场打胜仗,一半功劳归前方浴血奋战的同志,另一半功劳归负责维护交通、保证供给的同志,他们也是在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天天在拼搏。

[NextPage]

照片已然泛黄、字迹也已斑驳,但战斗中建立的情谊及记忆虽历经一个甲子却未曾淡薄。

照片已然泛黄、字迹也已斑驳,但战斗中建立的情谊及记忆虽历经一个甲子却未曾淡薄。

郭老在书桌前整理战友的照片,窗外是他精心伺弄的小花园。

郭老在书桌前整理战友的照片,窗外是他精心伺弄的小花园。

虽已届耄耋之年,但郭老身体康健、思维清晰,闲暇时打牌、养花是他最大的爱好。

虽已届耄耋之年,但郭老身体康健、思维清晰,闲暇时打牌、养花是他最大的爱好。

郭老与老伴及孙子合影。

郭老与老伴及孙子合影。

  战后南下
  
  到了退休年龄还多干了3年
  
  郭老是个幸运又有胆识的人,这也许正是他从枪林弹雨中平安走出来的原因。
  
  战后,他南下来到湖南长沙。60年代初,国家提出新中国发展核武器研制的计划,当时湖南成立了一个保密性很强的核工业科研机构,因为根正苗红,又历经战争,郭同斗被派去参加物理所的组建工作,他亲自挑选了一批大学生,这批人为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郭同斗又调至湖南图书馆,先后在行政科、阅览部、保管部工作。组织有困难有要求总是克服自己的困难服从组织,是最佳替补队员。70年代初,馆里一部分文献转移到浏阳文家市秋收起义旧址,当时该地群山环绕交通阻隔,没人愿意值班,郭老一拍胸脯过去了。而当时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儿子才5岁,两人在家相依为命,经常水煮萝卜当菜。
  
  “由于经常出差,有两三年孩子都不认识父亲,见面陌生得很,不敢叫爸爸。”虽然已经过去了近40年,郭老的老伴安玉鸣仍记忆犹新,不过她义无反顾地支持着郭老的决定。
  
  为人刚正,疾恶如仇,敢于任事,说话中气十足,声若洪钟,单位同志们敬称“大吼”同志、“直人”。文革时造反派也惧他几分,军人出身的他拼全力保护自己的同事。
  
  后来,到了退休年龄的他,多工作了3年,坚持到1992年才退休。
  
  “趁着身体好,能工作就多工作一下。”郭老说,经历过战争的人都厌恶战争,都会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怀念战友
  
  希望后辈脚踏实地,保家卫国
  
  郭老有一个宝贝:一本年龄比儿子还大的相册,里面保存着数十张战友的照片。和妻子结婚51年,郭老对老伴的工作相当满意,除了一件事:老伴没有保管好战友们送给自己的照片。
  
  “看,这个是年轻时候的他,还蛮帅的。”郭奶奶向记者一一介绍老照片,听到老伴的赞扬,郭老哈哈大笑起来。转而他又有些伤感,“照片背后没有写名字的战友我都忘记名字了,可惜,战后再也没有见过对方了。”
  
  现在郭老最大的爱好就是观看战争剧。他的儿子郭坚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在给抗日剧“挑刺”,但他父亲不会,他会努力地在炮火战争场面里寻找自己和战友的影子,有时看着看着会流泪。
  
  “我准备好好整理父亲的资料,试着通过父亲去了解那个年代的英雄们。”郭坚告诉记者,他眼里的父亲形象丰富多彩:见证过抗日,跟着武工队跟鬼子做过斗争、撬过铁路、扛过弹药,生活轨迹从北到南、从南到北。
  
  “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定、成熟的共产党员。”对父亲,郭坚有一股深深的敬意,他认为像父亲一样的老兵们,一生既伟大又默默无闻,对党忠诚,有着坚韧的性格。
  
  半个月前,他带着父亲回到了山东老家。祖孙三人一起来到老人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郭老老泪纵横,一直念叨着:生活这么好,要珍惜,要脚踏实地地工作,为党和国家做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汤红辉 李长宏

编辑:罗雨晴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8/01/111289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