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8月5日电 题: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湖南打响“摘帽脱贫”攻坚战
记者 白祖偕 刘双双 邓霞
从外出打工的大龄单身青年,到回乡创业开设农家乐,并与重庆姑娘喜结连理。对于湖南湘西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年过四十的施全友而言,短短一年间的变化就像“过山车”。
和施全友一样,受益于湖南全面推进的精准扶贫“组合拳”,过去一年里,三湘大地已有108万人“摘帽脱贫”,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悄然巨变。
精准扶贫的“湖南速度”
十八洞村藏在偏僻幽静的山谷中,是一个苗族聚居的贫困村,地处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
“住在了山沟沟,走不出洞窝窝……”这句地方童谣曾是这个积贫积弱、贫困交加的偏远山窝的真实写照。
2013年11月3日,这个默默无闻的苗族山寨因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考察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在这里,习近平为十八洞村也为湖南开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脱贫“良方”。
为落实总书记的指示,湖南将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的实验田,以扶植猕猴桃西瓜种植、黄牛白兔养殖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为抓手,让村寨经济迸发新活力。2014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518元,比2013年增长850元,同比增长50%。
十八洞村的变化开启了湖南精准扶贫的新思维。在总体思路上,湖南坚持精准施策,对贫困对象实行一家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推动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户”。
在产业扶持上,湖南实行差异化扶持政策,积极探索“资金跟着贫困对象走、贫困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和贫困对象跟着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新路子。
在重点区域上,湖南坚持分类指导,以武陵山、罗霄山片区为重点,突出把湘西自治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在助学就业上,湖南实施雨露计划和“一家一”助学就业工程,帮助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孩子接受免费职业教育、优先推荐就业。
在考核导向上,湖南提高对重点贫困县扶贫开发考核权重,由注重“人均”向强调“人人”转变,防止以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措施让湖南“摘帽脱贫”成效显著:2014年,湖南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8万,贫困人口总数在全国排位由第3位降至第5位;40个国家重点(片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61元,增长13.1%。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有了新的变化,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到湖南工作已5年有余的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深有感触地表示,“刚到湖南时,专门花了四个月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很多地方看过后心情很沉重,想不到在我们湖南这片红色土地,贫困状况相当程度地存在。如今,我们已探索走出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具有湖南特点的扶贫开发路子。”
精准施策的“湖南经验”
“过去,各地政府和扶贫系统的同志习惯用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即‘大水漫灌’而非‘滴灌’。”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坦言,实施结果往往导致专项扶贫资金容易流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专业大户等扶贫经济组织,而扶贫对象在产业开发中被边缘化。
为了有效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湖南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将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扶贫对象自身特点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精准产业扶贫新路子。
精准产业扶贫的核心,是让扶贫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王志群介绍,实现途径体现在三种帮扶模式上:直接帮扶,即在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对有产业发展愿望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扶贫对象,直接参与区域特色产业开发。委托帮扶,即受扶贫对象个人或集团委托,通过购买扶贫社会服务方式,将国家给予特定对象的扶持资金直接委托给有意愿合作的、有社会责任的、讲诚信和有实力的扶贫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则是指根据扶贫对象个人或集团意愿,鼓励探索将扶贫对象户的政策扶持资金、土地、林地和水面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扶贫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
“今年贷了5万元小额贷款,入股村里的生态园,搞生态农业和旅游开发,每年可分红。”在麻阳苗族自治县谭家寨乡楠木桥村生态园内,正在为葡萄园除草70岁的贫困户谭天池告诉记者,除了入股分红,自己还在生态园务工,每月有1000元劳务收入。在楠木桥村,有66户贫困户像谭天池一样入股生态园,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
从贫困户到当“股东”,这种转变得益于麻阳县探索形成的“小额信贷+扶贫产业+贫困户”的金融产业扶贫模式。当地依据诚信度、人均纯收入、家庭劳动力3项指标,合理评定贫困户信用等级,并依据等级情况由银行发放1万至5万元不等的用于产业发展的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县财政则按人均1200至1500元的标准给予贴息奖励。
怀化芷江县也成功探索了“扶贫对象+龙头企业+银行”模式,让扶贫从“输血”变“造血”。当地龙头企业和翔鸭业希望扩大规模但苦于申请不到银行贷款,后由县扶贫办牵线,和翔鸭业作为担保,岩桥乡石板溪村每个贫困户从县农行贷款5万元作为股本,投资发展芷江鸭养殖,贷款利息由县扶贫办从每个参股贫困人口400元/年的直接帮扶资金中支付。今年3月,94户贫困户每户得到分红4000元。
由省委统战部牵头组织的“资助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人,带动一方”的“一家一”助学就业工程,则探索出了一条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新路子。该工程通过积极动员、引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非公经济和民族宗教界力量,共开办校企合作班68个,资助学生4145人。今年,该项目拟筹资40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万名。
精准脱贫的“湖南攻坚”
扶贫攻坚虽然取得了骄人成绩,但在这个位于洞庭湖以南的鱼米之乡,仍有51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市区、8000个贫困村、5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从贫困总量看,今后几年湖南每年需要减少100万贫困人口,越往后越难;从扶贫对象看,大多属于无文化(或少文化)、无技能、无劳力、无资源的“四无户”;从地域分布看,全省还有70余万贫困人口生活在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一方水土富不了一方人。加之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仍然突出,贫困群体增收压力巨大。
“湖南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冲刺阶段。”作为湖南的“当家人”,徐守盛用“硬仗”两字比喻扶贫开发这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徐守盛强调,扶贫不是分果果、排排坐、吃“唐僧肉”,必须精准识别“扶真贫”,坚决查处在扶贫对象识别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手段,不断在精准扶贫上寻求突破、探索新路、打造品牌。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提出,对于湖南这样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地区而言,只有精准扶贫,才可能精准脱贫。“产业发展要精准发力,必须把外部市场、外部扶持与贫困地区的优势和基础结合起来,真正培育好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基础设施要精准建设,注重规划对接,注重连片推进,注重差异化需求;公共服务要精准保障,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切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把办好农村教育摆到更重要位置;农户脱贫要精准施策。”
如今,湖南的扶贫攻坚路线路图已然明晰:到2020年,湖南596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51个贫困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到2017年,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到2020年突破10000元。
“脱贫是干出来的,是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不是宣布出来的。扶贫开发的成效,要为群众所感知,让群众来检验和评价,不能‘被脱贫’、‘被幸福’。”徐守盛说。
扶贫攻坚,湖南虽任重道远,但胜利可期可待。
来源:中新网
作者:白祖偕 刘双双 邓霞
编辑:刘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