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老人赴沪祭父:我爹78年前血洒淞沪会战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娟 匡娜 编辑:曾小颖 实习生:谢芬 2015-08-14 09:42:14
时刻新闻
—分享—

  

周巴生手持父亲照片,和妻子合影

   红网株洲站8月14日讯(株洲晚报记者 刘娟 实习生 匡娜)13日下午,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看完一部纪念淞沪抗战的诗剧《血色丰碑》后,78岁老人周巴生潸然泪下,“总算圆了到父亲牺牲的战场祭奠的心愿,当年他们为了民族利益奉献了生命,作为烈士后人我们感觉很光荣。”
  
  作为抗战将领后人,周巴生受邀到上海参加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揭牌仪式,并参加上海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陪同他一起的,有妻子赵同云,大儿子周迎伟以及妻子,三儿子周颂伟。
  
  迟来的现场祭奠:第一次在父亲牺牲地祭奠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战斗持续了3个月,日军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死伤30万人。
  
  父亲周载云1937年在淞沪会战中牺牲,距今已有78年,这是周巴生第一次到上海祭奠。在前往纪念公园的路上,马路两侧挂满了国旗。周巴生一直表情凝重,不说话。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是淞沪抗战的主战场遗址所在地,在纪念公园门口,周巴生手持父亲在黄埔军校时期身着军装的照片合影留念。在纪念广场上,他同参加过淞沪抗战的老兵、解放军驻沪部队官兵、学生代表、上海市民一起,默哀致敬,缅怀先烈。
  
  得知父亲当年的牺牲地上海市苏州河小南翔江星庙郑家桥,就在如今宝山区虹桥机场附近时,他十分激动。“当年的抗战部队都是国民革命军精锐部队,作战勇猛顽强……”听闻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王一峰介绍起当年那段历史,周巴生十分振奋。
  
  纪念公园内的淞沪会战主题展,展出包括抗战时期的照片、官兵家书,以及军械、军服、缴获的日本军旗等等。一套军服让周颂伟浮想联翩,“当年爷爷就是穿着这样的军装去作战的。”在一张淞沪会战军事进攻图前面,周巴生和家人认真寻找当年周载云奋勇杀敌的足迹。
  
  据周巴生大儿子周迎伟介绍,此次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将采访周载云后人,撰写烈士传记。
  
  短暂的热血年华:19岁投身革命,曾任机枪连连长
  
  1907年10月,周巴生的父亲周载云出生于益阳县长湖周家湾一个农民家庭。
  
  母亲段丽辉曾念叨,父亲周载云少年时只上过2年学,但十分聪颖,尤其是雕刻和写字的功力不错。
  
  周载云投入革命,是深受其姐夫刘璠以及周氏家族一位兄长周谷城的影响。刘璠曾追随孙中山,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而周谷城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1926年,19岁的周载云随刘璠投身国民革命军,当时妻子段丽辉怀孕才4个月。3年后,周载云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南京本部第6期,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53师318团3营,任机枪连连长。部队曾驻守康定,后调防四川省的巴县。
  
  周载云离开9年时间,妻子段丽辉仅仅见过他一次,1936年5月,段丽辉在亲友的资助下,辗转找到周载云所在部队,与丈夫团聚,在部队生活了一段时间。1937年4月,段丽辉生下儿子,因部队驻防地是四川巴县,周载云将儿子取名“巴生”,以示纪念。
  
  主动申请上前线,30岁牺牲在战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入侵。据母亲回忆,周载云和其他士兵军官得知这一消息后,群情激奋,热血沸腾,多次集体写申请,纷纷要求上前线作战。
  
  1937年10月,周载云所在部队奉命调往上海战场,他及许多同仁都写好了遗书。段丽辉抱着6个月大的周巴生,随周载云的部队从重庆乘船沿长江而下,途经岳阳城陵矶时,下了船,周载云与妻儿挥泪告别。没想到,城陵矶码头一别,竟成了永别。当月,周载云在抗战中牺牲,11月,周家收到噩耗。
  
  周巴生回忆,父亲牺牲后,母亲把父亲留下来的在黄埔军校就读时的一箱子书籍、几套衣服、多张奖状、一把刺刀等遗物当成宝贝,时不时要拿出来晒。但在1944年至1945年间,益阳县被日军侵占,害怕被日军发现这些物品,母亲将这些东西全部销毁,只剩下一个铜质墨盒,如今被他珍藏在家中。
  
  曲折的“追烈”之路:因资料缺失,起初并未追认为烈士
  
  周巴生听母亲回忆,父亲周载云牺牲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曾发给抚恤金800银元,从1937年至1951年,家里也收到了来自政府的抚恤金。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曾颁发过有关追认烈士的相关文件,但因为周载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资料都已被销毁,加上一些历史原因,段丽辉未能帮丈夫追认烈士。
  
  1970年后,段丽辉随儿子周巴生迁移到株洲居住,儿孙满堂团聚时,她才讲起丈夫的故事。后辈们认为应该为周载云找回应属于他的那份荣誉,大家才开始着手“追烈”。1984年,周巴生的姐姐周潭亭,向益阳市民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请求追认父亲周载云为革命烈士。但因为她提出的仅是文字申请,没有历史材料依据。因此,有关部门经过审查后,没有追认。
  
  辗转寻找证明材料,终于“追烈”成功
  
  周巴生长子周迎伟没放弃给爷爷“追烈”,他一直在寻找历史材料。
  
  他先是给住在台湾的姑爷爷刘璠写信,希望得到这位老军人的帮助,可事不凑巧,老人已经去世。他又先后给广州市的黄埔军校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单位去信,也没找到相关历史材料。不过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在回函里,建议他到国家历史档案馆联系查找。周迎伟马上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去信查询。
  
  终于,2003年9月,周迎伟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全部淞沪抗日阵亡者的抚恤金发放名册及有关材料里,找到了父亲的名字。名册上详细书写着“队号:53师318团3营机枪连;职位:上尉连长晋少校;姓名:周载云;籍贯:益阳;死亡地址:上海抗日阵亡;遗族姓名:祖父母、父母,妻段丽辉,子巴生”。此次,周迎伟还翻拍到一张周载云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的学员照片,此前,他连爷爷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
  
  周迎伟将这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材料,送到芦淞区民政局,一级一级向民政部申请,2004年2月19日,在周载云牺牲66年多后,“革命烈士证明书”终于发下来了。
  
  找到父亲灵位,2011年首次祭扫
  
  2010年底,周巴生一家得知,在衡阳市南岳忠烈祠有有关周载云灵位的消息。在南岳区文物局及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周巴生在忠烈祠里找到了父亲当时牺牲那场战役的阵亡将士总牌位,并在距离忠烈祠2公里处的一片墓地里,找到了国民革命军53师阵亡将士合葬墓残存的墓碑基座。
  
  2011年,清明节前夕,周巴生带着家人,带上家乡酒,首次在牌位前祭拜,到墓前祭扫。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娟 匡娜

编辑:曾小颖 实习生:谢芬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8/14/110975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