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944年初夏日军的一把火 让株洲渌口老街连烧3昼夜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娜 编辑:曾小颖 实习生:谢芬 2015-08-18 09:22:10
时刻新闻
—分享—

91岁的黄连华老人在讲述着当年的情况

  红网株洲站8月18日讯(株洲晚报记者 王娜)1944年初夏,日军的一把火让兴起于南宋的渌口老街连烧3昼夜。529栋房屋,著名古迹天府庙、天妃宫等无一幸免。近日,91岁的黄连华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情况。
  
  1944年6月,第四次长沙会战失利,包括株洲在内的湖南中东部地区随之沦陷。6月16日,日军侵占株洲镇,次日进驻渌口镇。
  
  《株洲市志》中“日军暴行纪略”记载,1944年6月17日,日军进驻渌口,将百姓财物抢劫一空还纵火。渌口失陷10天后,日军放火烧城,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从接龙桥至关口的529栋民房,著名古迹天府庙、万寿宫、天妃宫、神农殿等,皆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
  
  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找寻到那些曾经历那场伤痛,如今仍然健在的老人,力图还原那场“不能忘却的惨剧”。
  
  日机掠过渌口老城上空,不到一日,熙攘的老街几乎空了
  
  日军飞机像鸟群一样掠过渌口老城的上空……这是1944年初夏的某日。
  
  正午,太阳很大。时年18岁的黄连华端着饭碗,站在渌口老街外的石板路上,低头看到自己的影子贴在灰尘扬起的路面上。日军飞机掠过,不远处的白螺山上的钟被敲响,声音急促,一声、两声、三声。这三声钟声告诉老街上的居民,日军要来了。
  
  “大家逢人便喊快些逃。”如今,91岁的黄连华说起这个场景,惊恐还在。当时,他和父母通过“老祖宗修房子时,在家中留出的一条暗道”,躲到了接龙桥下的桥洞里。
  
  恐惧笼罩着整个渌口老街。黄连华说,日军的飞机掠过老街后,街上的年轻劳力都躲上山了,妇孺老小们也集中到了对岸的山坡上。不到一日,昔日熙攘的老街几乎空了。几天后,大约50名日军通过京广铁路来到渌口老街。他们在此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位于老街关口处的京广铁路上的渌口铁桥给炸毁了。
  
  据《醴陵市志》记载(当时渌口镇隶属醴陵市),15日,日军第八十六师团自株洲向渌口、关王庙、油圳推进,国军暂编第二军七、八两师凭渌水两岸防线,与日军交战两昼夜,17日凌晨3时,县城失陷,日军便衣队600余人进驻渌口,驻守的国军奉令撤退。
  
  日军到各家各户抢东西,劫掠完物资后,便丢下一把火
  
  炸毁渌口铁桥后,渌口便处于日军的控制之下。在日军进入渌口老街那一天,黄连华等没外逃的居民被日军带入天府庙。在庙里的戏台上,日军演讲说:“你们不要怕,我们皇军很好的。”
  
  而事实是,在侵占渌口后的当天晚上,日军就开始扫荡。“每个日本鬼子都拿着一盏灯,街上各家各户都被他们扫荡了个遍。”黄连华说,日军随身带着麻袋,挨户抢粮,居民家中的食粮被搜刮殆尽。劫掠完各种物资后,日本鬼子便丢下一把火,导致大火整晚肆虐,“整个渌江边的天空,一片红色”。第二日,黄连华一家,趁着日军不注意,通过老街一总处的一条到白螺山的密道,逃到了白螺山,再由此逃到了渌口松岗村的亲戚家中。
  
  这样的情况,得到了住在渌口老街关口、今年77岁的许德根老人的证实。当年7岁的他,就跟母亲躲在河对岸的小山上。当时,他看见对岸的家,火苗四起,还时不时能听到对岸传来的哭声和叫喊声。“我最好的两个儿时伙伴,就在那天被鬼子给杀了。”
  
  据《醴陵市志》记载,侵占渌口老街10天后,日军移驻城外,纵火烧城,逃避者被日军开枪扫射。当时,老街四处起火,黑烟滚滚,大火连烧3个昼夜。商店、庙宇、机关皆被烧毁。
  
  逃离一年多后回老街,“日本人走了,熟悉的老建筑都没有了”
  
  1945年9月,日军投降以后,黄连华一家回到了渌口老街,但见到的是一片焦土。“我家的屋子当时传承有100多年了,木质的,全被烧没了。”黄连华说,当时街上除了几间青砖屋外,所有的木质房屋都没逃过厄运。许德根是1945年10月回的家,他家离被炸毁的渌口铁桥很近。“我家也全部被烧了,什么都没了。”
  
  损失的还有各种珍贵文物。许德根记得,当时老街上的天府庙、万寿宫、天妃宫、神农殿皆被烧毁。天府庙离黄连华家不到100米,这个建于唐宋时期的庙宇,是黄连华儿时的欢乐所在。日军扫荡时,不仅烧庙,还将庙中的珍贵文物洗劫一空。
  
  《醴陵市志》记载:在民国32年以前,渌口老街共有商铺房屋529家,其中旅馆30家,银楼7家,木屐油鞋业10家,有15处码头。但日军放火烧城后,渌口镇除一、六两总仅存破屋数栋外,皆成焦土。这与《株洲市志》所记载的房屋烧毁数吻合。
  
  “这些东西烧了可惜了,这么有故事,我真恨日本鬼子。”说到这里,黄连华眼神黯然。
  
  如今,站在这条800米长的街道上,看到街道两旁的小青瓦屋面,依旧可以感受到这条街当年的辉煌;老人们闲坐在屋旁,或缝补衣,或打着盹,依稀能感受到闹市中的宁静。但在一些年久失修的破败老屋身上,依然能看到一些在1944年夏天留下的“伤痕”。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娜

编辑:曾小颖 实习生:谢芬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08/18/110892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