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从不要求政府照顾,更不为儿孙谋蝇头微利,而是屡屡教育我们要艰苦奋斗、自立自强,不要萌生任何依赖之心。这是祖父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8月12日,在益阳一栋居民楼里,张国基的孙子张泰然动情地对记者说起其祖父的故事。
“学生回来是看我这个人,不是看我的房子”
1894年3月出生在益阳市资阳区一个小山村的张国基,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同窗5载。1927年4月,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0年,张国基受新民学会派遣,前往新加坡道南学校教书,从此开始他的海外教学生涯。他在新加坡、印尼侨居几十年,从事华侨教育事业,是著名华侨教育家。1958年回国,历任北京文史馆馆长、全国侨联主席、侨联名誉主席等职。
张国基身居高位,但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1984年,张国基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侨联主席后,还住在北京一套面积70平方米的小公寓房里。侨联按规定给他要了一套大房子,他说啥都不搬家。侨联的同志劝他:“您老海外学生多,他们回来看您,房子小了不方便。”张国基回答:“学生回来是看我这个人,不是看我的房子。”无奈之下,他们请当时国务院侨办负责人叶飞和廖晖动员张国基搬家。叶飞亲自到张老家做工作。张国基说:“解放前华侨领袖陈嘉庚到延安访问,看见毛泽东住在窑洞里,就非常敬佩共产党的清廉。我们现在住的,比延安窑洞强多了。北京许多归侨、侨眷住房还很困难,等他们住房困难都解决了,再解决我的房子吧。”张国基一直住在老房子里,没有搬家。
“我的遗产就是这9颗牙齿”
张国基严于律己、两袖清风,及于后代。他唯一的儿子张敬乌,一直在资阳区迎风桥民主村务农,直至去世。
张国基不止一次地对儿子和孙子们说:“你们有本事的话,不要我的钱,也能创家立业;没有本事的话,给钱也没有用。所以你们不要指望我给你们什么遗产,我什么也没有。”
1984年,张国基90大寿时,他在海外的学生汇来了10万元寿金,他拿着这笔钱为家乡民主村办电,村里400多户农家都亮起了电灯。办电工程只开支8.6万元,结余1.4万元。当地干部看到张老儿子的住房陈旧破烂,想用这笔钱把房子整修一下。他们写信请示张老,张国基坚决不同意。他在回信中写道:“这10万元寿金,凝结着海外侨胞的爱国尊师之情,要全部用于造福于民的公益事业,如果用它为子孙造安乐窝,我怎么来为人师表呢?”遵照张老的意愿,后来从余下的钱中拿出4000元,用作村里公益基金,扶助五保户和贫困户,剩下的1万元用作乡村奖学基金,用于培育人才。
1991年4月,张敬乌带着儿女到北京给张国基贺寿。俭朴的寿宴后,张国基很高兴地对儿孙们说,今年他又掉了两颗牙齿,加上前些年掉的,正好9颗了,都好好保存着。“我的遗产就是这9颗牙齿,百年之后,你们每人拿一颗做纪念(张敬乌夫妇加上7个子女,正好9人)。”
“我的儿子只一个,我的学生却很多”
张国基一生视富贵如浮云,却时时处处关心别人。1971年,毛泽东邀请张国基同几位当年的老朋友去延安、韶山等地参观、休养。张国基得知随身照料他们的一位解放军战士家里生活有困难,立即拿出300元,叫他寄回老家。
张国基看事业如泰山,他特别钟爱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他说:“我的儿子只一个,我的学生却很多。对我的学生,比儿子还要亲。”学生也敬仰张国基,侍师如父。每逢张老生日,总有一批批学生从世界各地汇来寿金。张国基叫工作人员把寿金一笔不漏地登记造册,全部存入银行;1989年,用这笔钱成立了“张国基文化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回国学习的华侨学生和家乡益阳的优秀师生。
2001年,在中国侨联支持下,益阳市侨联用“张国基文化教育基金”与益阳民营实业家杨谷良合作,在张国基故里益阳资阳区迎风桥镇以其名字命名,创办了益阳国基实验学校,实现了张国基的一个遗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军 李礼壹 钟毅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