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通讯员 周晶晶 杨真
龙骨水车、木制水碾、花床、风箱、蜡染、印染、马灯、织布机、竹篾、傩戏面具……一步一景,移步异景,让人目不暇接。10月2日,记者随着熙熙攘攘的游客,来到新晃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感受到这里厚重的侗族农耕文化。
从新晃侗族自治县方家屯乡梅子村入寨1公里多,眼前的两栋木屋即是典型的侗族民居——开口屋和跑马楼,它们既是博物馆的陈列室也是馆内的藏品。
博物馆现设有“夜郎居”、“香味阁”、“农耕源”和“侗乡情”4个展区,收藏了侗乡先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种类的用品用具,共有2000余件。
博物馆的主人黄永福,今年已经83岁,是当地一位侗族农耕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人。据了解,这个博物馆于2008年10月建成开馆,7年来,这座博物馆耗费了黄永福大量的时间、积蓄和精力。跟随黄老先生来到“香味阁”,这是今年8月份新落成的。黄老先生介绍,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在这里设有烤酒坊、碾坊和榨油坊等,全部作业起来,大老远就可以闻到不同的香味。在此,可以见到木制水碾、龙骨水车、木油榨等旧式工具,若有兴趣,可以挽起衣袖,亲自体验一把。
“农耕源”陈列了从各地收罗来的生产、加工、生活用具,还有部分服饰、工艺品、乐器等。让人印象深刻的要属蜡染、印染、侗锦、刺绣等用品,十分精贵,其龙凤、鸟、鱼等花纹图案充分表现了侗乡人民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和所喜所乐。乐器坊里侗族大歌的介绍,各式各样的锣、鼓、钹等和用树皮做成的长号,更加深了对侗族大歌这一美妙音乐的了解。
“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侗族的传统习俗、技艺被损毁、丢弃,挽救任务迫在眉睫,我要尽力做好这个事情,为后代保留民族的记忆。”黄永福告诉记者,今后,全家人还将继续寻找和收集藏品,让博物馆更加充实,让更多的人来体验和感受侗乡文化之魂。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