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长沙10月12日讯(潇湘晨报记者张莹 通讯员徐珊)16岁少年小新(化名),孤独而暴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不久前,因为父亲没有给他买新手机,他就用割腕等进行对抗。被送到湖南省脑科医院治疗后,医生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只要是与小新有肢体接触,比如轻抚额头、微碰胳膊等动作,他的情绪就会慢慢稳定下来。专家判断,小新是患上了严重的“肌肤饥渴症”。
10月11日,湖南省脑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新纯回忆了初次见到小新时的情景。当时,小新四肢被束缚在病床上,他不停扭动。少年的父亲也显得很焦躁,站在旁边骂人。
见到医生进来,小新紧闭着嘴,把头扭向一侧,脸上没有表情,对问话毫无反应。李新纯说,孩子是被家人绑着送来医院的,大概对穿白大褂的人都有敌意。“我只是微笑着,自然而然用手摸了他额头,问他有没有发烧。”看到少年没有继续抗拒,李新纯又拍了拍他肩膀,顺势接触到他前臂,最后握手。
在医生安抚之下,小新不再挣扎,而是缓缓转过视线,吐出几个字眼。此后的每次问诊沟通,李新纯都会紧握小新的手,或者有其他自然的肢体接触,少年逐渐变得愿意与他交流。
李新纯了解到,小新在3岁时就经历父母离婚,母亲还离开了长沙。父亲也坦陈,教育方式是非打即骂,从未花时间与儿子亲昵。随着年龄增长,小新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内心孤单,而表露出来的行为是暴躁。不久前,他想要一台新手机被父亲拒绝,便采取了砸电视、打家具、割腕等多种极端行为进行对抗。
李新纯认为,小新患上了“肌肤饥渴症”,从幼年起就缺乏关爱,没有安全感,内心已蓄满了不满、怨恨、无价值感等负面情绪。
父亲按照医生的建议,也开始与小新握手,偶尔还显得很不好意思地搂抱一下。目前,少年已经表露出悔意,并开始配合治疗。
肌肤饥渴症
对婴幼儿要经常拥抱抚摸
10月11日,湖南省脑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新纯介绍,“肌肤饥渴症”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人在幼年时期,双亲的抚爱(特别是母亲),不仅对身体发育、肌肤健康,以及由触觉所带动的整体感知能力提升,都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同时,父母长辈出自自然的抚爱,能使成长中的儿童从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与他人交往时具备较高的亲和力。如果幼年时缺少了这种身体接触,则有可能变得自卑、怯懦、任性暴躁,内心渴望被爱、被触碰,容易发生早恋现象。
“相当于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营养’。”李新纯建议家长们,对孩子(特别是0-3岁)一定要经常拥抱和抚摸,并用温柔眼神注视或者伴随轻柔语言安抚,这对建立孩子的心理安全感至关重要。
来源:红网
作者:张莹 徐珊
编辑:刘飞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