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我的亲人,为他们做事,我觉得很幸福。”
1986年,贺晓英走进光荣院,当服务员。那一年,她24岁。
当时,贺晓英的爸爸在县民政局当局长,公公在县民政局当副局长,为她找一份好工作,并不难。去光荣院当一名普通的服务员,亲人反对,朋友不理解,问她是不是得了“神经病”,何必自讨苦吃,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成天与孤寡老人打交道的光荣院里。
然而,父亲支持她。“晓英呀,别人都看不起伺候别人的人,但这些反对的人哪里知道,没有光荣院的老战士们为新中国流血流汗,哪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做得好,你就贵气,你就高尚!”父亲的话坚定了贺晓英的决心。
这一干,就是29个年头。
29年来,贺晓英先后照顾了117位革命老人,先后送走了其中83位,每一位都活到80岁以上。
生活在光荣院里的,是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八路、老战士和烈士的亲属。贺晓英每天的工作,就是为这些老人做饭、洗衣、挑水、洗脸、梳头、剪指甲。
“他们都是我的亲人,为他们做事,我觉得很幸福。”贺晓英说。
烈属余秀英长期孤单一人,因思念丈夫过度,临终前患上了忧郁症。贺晓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白天一有时间,她就陪老人说话;夜里怕老人孤独,她就和老人睡在一起。余秀英活到95岁,临终前,老人掏出两块银元,对贺晓英说:“女儿,这两个光洋我一直舍不得花,现在也没用了,给你留个念想吧。”握着两块银元,贺晓英泪如雨下。
82岁的谷伏登患了胃癌,想吃枇杷,可枇杷已过季。贺晓英就到光荣院的后山去找野生枇杷树,找了大半天,终于在山坳里找到了树上没掉的三颗枇杷。回到家,她把枇杷剥开,喂给谷伏登吃,谷伏登边吃边流泪,连声说:“甜,真甜!”
“人这一辈子,只要把一件事做好,就行了。”
光荣院是革命老人的家,更是贺晓英的家。让老人们吃好、住好、玩好、休息好,是她的工作。
贺晓英种了6亩地,目的就是让老人们吃上新鲜蔬菜,她每年还养七八头猪,就是为老人改善伙食。看她忙了家里,忙地里,老人们也坐不住了,扛起锄头,纷纷下到地里帮她干活。贺晓英不肯,老人们却说:“你是我们的女儿,看着你受累,我们做大人的心疼!”
贺晓英1985年结婚,婚后第2年,丈夫韦绍平不幸患上脊椎管畸形压迫神经症,不久半身瘫痪。看到她忙了光荣院又忙着照料家里,公公婆婆从县城搬到乡下,帮她照顾丈夫和孩子。两个孩子在公公婆婆精心照顾下,都已长大成人。
29年来,她与亲人团聚的时间不到50天。春节,她都是在光荣院里和老人们一起过;家人过生日,她都是当晚回、当晚走,停留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贺晓英说,她愧对公公婆婆,如果有下辈子,她还做他们的儿媳,好好孝顺他们。
有人经常问她,29年来,你吃住在光荣院,劳动在光荣院,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晚上10点睡觉,一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每天做着烧火、喂猪、送饭喂饭、种菜的累人事,你图的什么?
面对这样的问题,她只是微微一笑,也只有微微一笑。
“我图的啥,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生,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贺晓英说,她的爷爷是一名红军烈士,洪家关贺氏家族有83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壮烈牺牲,她是红军烈士后代,照看好亲人,是她的责任。“他们连命都不要了,又图什么?图的就是让后辈过上幸福生活。”
“人这一辈子,只要把一件事做好,就行了。”贺晓英说,她的理想就是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老人们当孝女,她做到了。
来源:红网
作者:吴增兵 包宋德
编辑:李艳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