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凌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成功开展湖南省首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图/潇湘晨报通讯员 蒋凯
10月15日,湘雅二医院,医生正在操作“达芬奇”机器人进行手术。 图/潇湘晨报记者 杨旭
红网长沙10月16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张莹 刘少龙 通讯员 王玉林)第一天上班,你会起多早?湘雅二医院和三医院各自引进的新员工——“达芬奇”机器人凌晨五六点已经在医生操纵下施展身手了。经过传统开刀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的时代后,湖南进入机器人手术的新时代。
【创口小】
子宫手术创口1厘米左右
10月14日晚9点多,湘雅三医院引进的“达芬奇”运抵长沙。卸货、拆箱、组装,再到调试,医院专家和技术、后勤人员加班到15日凌晨4点30分。
5点整,53岁的旷女士被推入手术室。她被发现有子宫肿块已经6年,近期被诊断为子宫多发肌瘤、中度贫血和左输卵管积液。湘雅三医院妇产科主任薛敏教授操纵“达芬奇”为旷女士实施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其实在手术之前,旷女士挺忧心的,反复确认“这是不是在做临床试验?”薛敏不断安慰她,并保证“一定安全”。
医护人员完成打孔、麻醉等准备工作后,薛敏开始调度“达芬奇”的机械手臂运转。大约只过了45分钟,手术完成。旷女士的创口只有1厘米左右,几乎没有出血,各项生命指征平稳。薛敏长舒一口气,“过程很顺利。”她说,等到熟能生巧,“达芬奇”的运行速度还能够更快。湘雅三医院的“达芬奇”除了为旷女士做手术,还完成胃癌根治术及直肠癌根治术各一台。
【出血少】
切胆囊出血10余毫升
湘雅二医院同样引进了一台“达芬奇”,14日晚运抵医院后,15日早上5时许安装调试完毕。早上6点首位患者到达手术室,6:35手术开始。
第一位接受手术的病人是56岁的女性患者,术中解剖胆囊三角,游离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切除胆囊并探查,手术历时1小时余,术中出血仅10余毫升。
一天中,湘雅二医院医生操纵“达芬奇”完成了5台Ⅲ类以上难度手术。
湘雅三医院院长陈方平介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仅可以完成常规腔镜所能完成的所有外科微创治疗,还可实施复杂的高难度的外科重建手术。湖南外科手术开始迈入机器人时代。
【关注】
开机费1.8万元普及有难度
10月15日,湘雅三医院副院长朱晒红教授对“达芬奇”机器人进行了详细解读。他告诉潇湘晨报记者,“达芬奇”的手术费用比普通腹腔镜微创高出2/3,其中“开机费”是1.8万元,此外还要使用相关耗材,“所以目前普及有一定难度”。
为了解决费用过高这个问题,2014年3月,湘雅三医院已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国产机器人手术研究。这台“妙手S”已经完成过多台小型手术。专家认为,只要国产机器人批量生产,手术费用很可能与腹腔镜手术相差不大。
【探秘】
操作机器人须有相关资质
每做一台手术,达芬奇机器人的床旁机械臂系统要被套上无菌保护罩,主要达到防尘无菌效果。这种无菌保护罩是一次性用品,每次消毒后使用。
就像开车需要驾照,操作机器人做手术也必须获得资质。
此前,湘雅三医院分批派遣了专家和护理人员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和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进行系统技术培训,并获得相应合格证书。到现在为止,该院拥有5名可以使用“达芬奇”操刀的医生,均是教授级别资深专家。
平均住院时间可比以往缩短一半
“机器人系统具有高清晰成像系统,通过进入人体内部的特殊镜头,给医生提供放大10倍到15倍的三维高清立体成像,让医生获得三维视野,实现复杂手术的微创化。由于机械臂上有稳定器,可以避免主刀医生拿刀时手不由自主颤动的现象,避免了手术意外。机器人手术创口仅在1厘米左右,出血少甚至不出血,手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比传统手术缩短一半,术后存活率和康复率都大大提高。”湘雅三医院副院长朱晒红说。
来源:红网
作者:张莹 刘少龙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