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防科大附中中医进课堂:不是“树叶熬虫子”

来源:红网 作者:黄雪 编辑:李艳华 2015-10-23 23:01:14
时刻新闻
—分享—

  (乔寅飞医师为同学们讲解“经络与穴位”。)

(孩子们聚精会神听老师讲授中医知识。)

  红网长沙10月23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黄雪)“你们中医就是摸摸手腕、看看舌头、然后用各种树叶小虫子熬成汤给人喝下去,这样就能治病么?”——10月23日,国防科大附中初1506班,来自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乔寅飞医师正在给孩子们播放《神医喜来乐》的一个片段。因为今天,他要为同学们讲解中医知识的《经络与穴位》。
  
  “中医知识进课堂”是国防科大附中今年在初一开展的“传统文化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这个课程设置不仅在长沙,在省内都是首开先河的新举措。
  
  初衷:好身体好习惯是一辈子的财富
  
  今年9月国防科大附中一开学,去年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乔老师和他的师弟刘俊杰师妹杨笑颖一起,每个双周五下午来国防科大附中给初一六个班的同学讲授《经络与穴位》、《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药膳》三门课程。课件内容由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内科的萧长江教授把关,科大附中负责教学环节的把控。
  
  “每次在校园里我总能看见孩子们一手拿着麻辣烫,一手握着冰激凌,边走边吃;上完体育课全身大汗淋漓,跑到教室,把空调风扇都开到最大,对着吹;上课的时候痛经的女生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只能趴在课桌上,根本没有精力专心听课。”“中医知识进课堂”的直接推手,国防科大附中历史教研组组长王红老师很无奈:“正处青春期的孩子们完全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头疼脑热就去吃药片打吊针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常态。我就在想,学校也许不能把你们推上北大清华,但我们可以做到努力教授你们好习惯,好品质。毕竟,好身体和好习惯是一辈子的财富。”
  
  传承:培养新一代中医药支持者
  
  当下,提到中医,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上是铺天盖地的“无用论”和“伪科学”评价。
  
  “中医药的现状岌岌可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人对中医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不是因为疗效,而是在接触了大量西方自然科学之后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一种排斥和不理解。因而中医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要,”这让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内科的萧长江教授非常心痛,“从孩子抓起,让他们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说的远一点,就是为培养新一代中医药支持者、爱好者甚至是接班人,营造了良好的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氛围。只有正确认识中医,才可能有更多世界领先的成果发展出来。”
  
  热捧:孩子们感叹“中医神奇”
  
  “中医实在是太神奇了!不用打针就是把病治好!”国防科大附中1506班的王争宇说,“我的爷爷就是名中医,可是我从小就非常讨厌中药,觉得味道太难闻了。可是听了乔老师的课,觉得中医实在是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我现在,都有点想回去跟爷爷学两招了。”说完他不好意思的挠挠头。
  
  王争宇的同桌何雨萱是名戴着眼镜的活泼小女生,相比下她更多的是古灵精怪:“太有意思了!望闻问切,针灸、经络、穴位,神秘又神奇!不知道可以克制住体内的洪荒之力不?”
  
  国防科大附中计划通过一年时间把“中医知识进校园”课题形成统一的模式,固定下来,进而向全校推广,选拔一批真正对中医感兴趣的孩子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培训与教育,王红老师对未来充满期待:“这样算起来,我们可以将现有中医的培养周期拉长4年,说不定咱们这些孩子里也能出个屠呦呦呢!”
  
  ■相关链接
  
  北京:中医药基础知识普及进入小学课堂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北京市已经步入良性运行轨道:截至2015年1月,中医药课已进入北京4个区县的35所中小学,成为各学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和亮点,此外还在不少幼儿园开设了中医药课,中医药相关课程受到了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幼儿园的广泛欢迎。
  
  据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介绍,北京市编制了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知识读本,比如,在全国率先编写了北京市青少年中医药读本(小学版)、中医药三字经、中医药养生谣、中医药漫画等多种读本。
  
  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宏志中学合作,在全国率先设立高中杏林试验班,对高中生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2014年,首批杏林试验班的28名毕业生本科率达到90%,共有3人考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
  
  屠志涛认为,中医药文化能够顺利在北京市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传播,首先要取得教育部门的支持。其次,以校本课程形式进入校园是切入点。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核心教育课程难以替代,因此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切入点。将中医药内容进行课程转化,与语文、历史、生物、科学、体育等课程相融合,在形式上呈现为人物故事、诗歌朗诵、演绎戏剧、采药种植、自我保健、科学实验等多种课程形式,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第三,中医药专家与学校老师形成工作团队是关键。北京市通过开展教师中医药培训,培养了一批喜爱中医药的教师;又通过中医药校本课程转化示范交流等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转化能力;将中医专家与学校教师形成工作团队,则保障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

来源:红网

作者:黄雪

编辑:李艳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10/23/109253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