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结束后,出席会议的领导与表演者们合影。
原生态舞蹈《敲梆》。
苗族舞蹈《鼓韵》。
红网早前报道:湖南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开演 观众直呼“过瘾” 红网长沙11月2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刘容 摄影 李长宏)湖南省第4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最后一场大戏今晚在湖南大剧院圆满谢幕,原生态舞蹈《敲梆》、少儿舞蹈《小木匠》、苗族歌舞《苗家美》等14个节目,或精致大气,或活泼俏皮,俘获了在场观众的心。湖南省副省长蔡振红,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赖明勇、葛洪元和省长助理袁建尧观看了演出,并为获奖节目颁奖。正当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时,刚刚表演完的何文杰一瘸一拐地从舞台后方走出来。何文杰是个刚满20岁的小伙子,在原生态舞蹈《敲梆》表演中,他要光脚爬上4.7米高的竹竿。
“竹竿很光滑,没有支撑点,就全凭自己的脚力。”何文杰说,爬竹竿是门硬功夫,既考验手力也考验脚力,练习不到家的话,很容易掉下来。
爬竹竿的练习过程十分辛苦。“之前练习时,我的右脚膝盖磨破皮了,庆幸的是没有影响今天的发挥。”何文杰说,其他的队友也和他一样,不是脚磨出血,就是膝盖碰伤或擦伤。
何文杰的15名队友中,年纪最大的是58岁的赵开文。赵开文的弟弟、妹妹、弟媳、侄子、侄女等10位亲人都在表演者名单之列,另外的5名队员虽然不是他的直系亲属,但也算得上亲戚关系。在赵开文的老家江永千家峒,这叫“全家齐上阵,‘敲梆’不费劲”。
原生态舞蹈《敲梆》的导演何克锋透露,由于演出对人数限制,《敲梆》表演队从原来的32人减少到16人,所有表演者都来自江永千家峒瑶乡,在当地务农。
“前不久,一名队员家里忙着收洋芋,为了不耽误表演,他毅然选择和我们一起排练。”何克锋说,为了训练,队员们都很拼,有的顾不上照顾年幼的孩子,有的辞掉工作专程从外地赶回来。而《敲梆》之所以吸引观众,就是因为它的原汁原味,用诸多原生态元素,揉入现代化表现手法,以独特、激昂的舞蹈语汇将瑶族人与自然外力抗争的顽强精神呈现在舞台上,让人振奋的敲梆节奏,敲出了瑶族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也敲出了瑶族人自己的梦想。
实际上,江永瑶乡的农民登上高雅艺术殿堂已经不是首次了。在今年8月举行的2015年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敲梆》凭借精湛的表演技艺,荣获表演项目综合类二等奖。
表演结束后不久,何文杰又悄悄走回舞台后方,透过一个缝隙,观看舞台上其他的节目表演。在何文杰眼里,此次文艺调演积聚了全省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除了《敲梆》之外,其他的节目同样精彩高质。
晚上10点左右,文艺调演正式谢幕,一些意犹未尽的观众迟迟不肯离开,留下来与表演者合影留念。
本次调演从全省各地共选调民族节目28个和1个大型民族舞台剧,涵盖了民族声乐、舞蹈、器乐、曲艺、戏剧等多个门类,内容涉及土家、苗族、侗族、瑶族等8个少数民族题材。
组委会最终从29个节目中,评选出了1个特等奖、14个金奖、12个银奖以及2个优秀展演奖作品。其中,在10月29日湘西吉首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台剧《凤凰》荣获特等奖,瑶族小组唱《踏月瑶娘》、苗傩鼓词《三接岳母》、土家族少儿舞蹈《小木匠》、瑶族原生态舞蹈《敲梆》、土家族白族小组唱《桑植民歌唱起来》等14个节目荣获金奖。土家族歌舞《闹花灯》、畲族群舞《禾扞声声》等其他参演节目荣获银奖或优秀展演奖。
来源:红网
作者:刘容 李长宏
编辑:何冰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