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细节,保基本,城乡学校补齐短板
“以前的厕所是石棉瓦棚,年久失修,尤其是下雨天,外边下大雨,里面下小雨,2013年利用改薄资金投入130万元把学校新修后,学生、家长们都说比以前简直是天壤之别……”在武陵源区中湖乡三家峪小学,武陵源区第二中学赵顺刚校长这样告诉笔者。2014年,武陵源区在农村学校共投入448万,用于改造农村学校厕所、围墙等附属设施、修建教学楼及学生宿舍。
“经过前几年的均衡创建,我区大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较为完备,这次“改薄”工作,我们就是逐校找准薄弱环节,一校一策,重点全面改善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武陵源区副区长谷琼介绍。
据了解,武陵源区“全面改薄”规划(2014年-2018年)预计投入资金5893.3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64万元),项目覆盖小学7所,教学点4所,初中1所。计划新(扩)建校舍23987平方米,校外运动场13808平方米,修建围墙4664米,修建护坎(坡)12605立方米,添置图书17050册。全区所有中小学接入光纤,所有班级安装多媒体设备,真正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改变过去用煤炉的落后取暖方式,使全区所有学校食堂进入“电气化”。
整资源,提速度,改薄建设扎实推进
“在推进项目建设上,我们采取“合、提、高”的方法,扎实推进各个改薄项目建设”。武陵源区教育局分管校建的副局长孙泽远介绍:“合”,即“全面改薄”资金使用上与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合并使用,各有侧重,以城市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城市建设维护费、土地收益计提教育资金等配套投入,保证了重点教育项目的实施。“提”,就是提速度,工作中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有条件超前实施的就超前实施。2014年“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4所学校中,目前已全部完工。“高”,即高标准。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武陵源区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资金投在需要处”的原则,在满足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政府积极筹措资金用于配套设施,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中央拨款40万修建围墙40米,武陵源区配套100万元,用于修建12000平方米的护坎。实现建成一所,配齐一所,投用一所。
强管理,严监督,打造惠民民心工程
“改薄工作涉及项目多,资金大,我们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程序,阳光操作,真正把改薄工作做成民心工程”。武陵源区在区财政局建立了“全面改薄”建设资金专户,严格按规划和预算使用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安全,避免投入浪费和重复建设。区政府针对学校建设工程专门召开了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会,以会议纪要的形式落实工程税费减免政策。所有项目的实施全部按照规定程序实行政府采购和招标。对于学校建设项目,工程建设严格程序,进行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制,落实工程建设管理项目法人责任制,对于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所需的电教设备、图书仪器、饮水设施等十万元以上项目,全部由教育局统一进行集中招投标采购,然后按规划对学校进行装备。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在政府网站发布招投标公告,由纪委、检察机关、政府采购办监督,教育局纪检监察室严格履行“三重一大”审批备案、定期公示,保证项目建设公开透明,按程序实施。
2014年,武陵源区已投入资金103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930万元,区级配套资金100万元),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修建围墙800米,护坎1200立方米;为武陵源区中湖乡三家峪小学修建教学综合楼562平方米;为武陵源区军地小学修建食堂1882平方米;运动场4440平方米;为武陵源区协合乡中心学校修建综合楼220平方米;学生宿舍926平方米,操场2000平方米。迈出了“全面改薄”五年规划的坚实一步,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来源:红网
作者:屈泽清
编辑:吴若兰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