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兄弟》剧照
《浯溪兄弟》剧照
《浯溪兄弟》剧照
研讨会现场
红网祁阳11月6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李逢源)昨天晚上,大型现代祁剧《浯溪兄弟》在祁阳县祁剧保护传承中心举行首演。今天上午,关于该剧的研讨会在永州祁阳县召开。湖南省众多文艺工作者参与了此次会议。祁阳是祁剧的发源地。祁剧有500多年历史,曾被郭沫若称之为“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2008年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浯溪兄弟》为祁剧最新作品。它以陶铸兄弟的故事为原型,剧中描写了卢刚、卢野两弟兄,由于不同立场,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他们先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期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分别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农民暴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哥哥卢野奉行“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古训,而弟弟卢刚立场坚定,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不顾身、不怕牺牲,体现了两人不同的人生信仰。
湖南省戏剧研究所原所长邹世毅介绍:为了排练剧目,剧本反复雕琢,一共修改了五遍,历时三个月排练成功。目前,祁剧发展出现演员新老接替、青黄不接等问题,根据剧情安排,该剧需要演职人员80名,为此特别招考了22名祁剧新人,使得该剧顺利演出,也促进了祁剧发展。为该剧顺利编排,省、市、县三级已投入资金300万元。
湖南省祁剧院导演刘锡林是该剧的总导演。年过古稀的他,对陶铸有着很深刻的感情。陶铸对祁剧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60年代,刘锡林曾多次与陶铸见面,“当时我们出一部剧,他就看一部,跟他交流受益匪浅。”为了导演好这部剧,刘锡林反复查阅史料,对剧本进行了大量修改。
在场文艺工作者们纷纷对该剧作出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
如《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主编龚旭东认为,怎么让传统祁剧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剧中唱词出色,但在音响、舞美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的地方。人物塑造还可更强调戏剧冲突,如更突出卢野对母亲的孝,凸显卢刚的文武兼备,而并非单纯的“勇敢”等。
长沙市文联专业作家彭国梁感叹,祁阳重视祁剧文化保护,十分难得。但剧中存在脸谱化现象,有看八大样板戏的感觉。中国戏剧传统就是脸谱化,如何转换成现代戏值得探讨。在样板戏中,《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改成现代性比较成功。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聂茂认为,戏曲的唱词还存在打磨的空间,具备思想性,但文化含量和诗意不够,有时是刻意追求押韵,能否让兄弟俩针对信仰进行辩论,让观众评价应该选择何种信仰。
来源:红网
作者:李逢源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