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该指挥部获悉,受洪水影响,建宁排渍站扩建工程暂停施工,待湘江水位回落至31米左右恢复施工。该指挥部总工赵庆兴介绍,将采取措施赶上施工进度,该扩建工程可按原定计划在明年4月投用,届时建宁排渍站的防洪排涝能力将大大提高。
现状
建宁排渍站无法满足防洪排渍要求
地处株洲市中心城区的建宁排渍站,是建宁港防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宁排渍站工作人员介绍:“当湘江涨水到一定程度,为防止江水倒灌入建宁港,建宁闸就要关闭闸门,通过泵房机组将建宁港的水抽排出去,这就是排渍站的作用。”
1984年建成的建宁排渍站原有3台水泵机组,2004年经历一次扩建后增加到5台。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目前排渍站排涝能力已不能满足城市防洪需要。近年来,在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建宁港沿线多次出现积水情况,再次扩建建宁港排渍站迫在眉睫。
2012年6月5日,市政府就“一江四港”综合整治工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将建宁闸排渍站扩建增容工程列入“一江四港”综合整治重点工程,要求工程按建宁港防洪规划及风光带规划建设,并将其纳入城市防洪排渍站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由于涉及河东湘江风光带建设,市政府将建宁排渍站扩建工程交给市湘江集团承建。
扩建
建成后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2小时排干
作为湘江株洲城区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重要节点项目之一,建宁排渍站扩建工程总投资6700多万元。
工程将建设长13.3米、宽9.4米的主泵房和310平方米副厂房,新添置两台900千瓦水泵机组。建成后,排渍站总的水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5800千瓦。电排排涝能力由45立方米每秒提至63.8立方米每秒,自排过流能力由40.5立方米每秒提至76.4立方米每秒。根据《泵站设计规范》,建宁排渍站扩建后将升格为大(二)型泵站。
该指挥部水利防洪组副组长周富德介绍,“项目附近堤防防洪标准将按百年一遇设计,建宁闸排渍站排涝标准将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2小时排干’,建宁港沿线两岸不用担心发生内涝了。”
记者了解到,工程于今年1月10日动工,3月底前,排水涵临湘江侧的消力池、海漫及其挡墙建设,老泵房临时变电站和配电房搬迁、建宁港箱涵及前池清淤都已经完成,确保了现有机组汛期的正常运行。9月前完成工程前期所有招标、封路等事宜,10月1日正式破堤施工,至11月12日,主厂房30.67m以下结构建设,36.2m以下钢筋制作安装和模板安装工作,自排涵28.8m以下毛石砼换填基础工作已完成。
相关链接
建宁排渍站泵房将装饰成“建宁城门”
今后市民可登上城门
远眺湘江风景
建宁排渍站装饰工作被纳入“株洲建宁地块综合体暨建宁闸改造项目”,将建设古色古香的“建宁城门”,成为追溯株洲历史记忆的标志性建筑,这也是规划中的河东风光带十景之一。
株洲于东汉时期建县,古称建宁县,县城的核心区域就在沿建宁港两岸,这里也是株洲城市文明的发源地。该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古时这里有一座水陆城门,就在目前建宁排渍站位置。”根据项目设计方案,排渍站泵房外立面,将通过装饰,复原成汉代城门样式,追溯老城历史。城门建设将使用青砖、斗拱等充满古风的元素,城门上还将建设观景平台、望江亭和建宁坊城纪博物馆。
另外,泵房南北两侧环绕建宁港还将建设高层公寓和商业楼等商业设施,商业设施会设计环廊与城门景观平台相接,还会设计人行天桥与河东湘江风光带相接。“今后,市民可以登上城门远眺湘江风景,并一站式实现购物、娱乐需求。”
新闻特写
百余人连续奋战14小时
抢筑建宁排渍站扩建工程围堰
昨日下午,湘江株洲城区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水利防洪组副组长周富德,多次到建宁排渍站扩建工程围堰巡查,得知湘江水位没有大幅增长后,舒了一口气。就在13日晚上6时至14日上午8时,工作人员连续奋战14小时,筑起建宁排渍站扩建工程围堰,“众人合力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周富德回忆,13日晚上,雨大水急,湘江株洲城区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市湘江集团董事长沈平穿着雨衣,在泥泞的现场主持临时会议,统筹封堵工作,并彻夜蹲守指挥。河东风光带建设的6个施工队伍,迅速赶到现场待命,株洲市政、湖南水总等快速提供了物资和设备等帮助,市防汛办和市水利局的工作人员现场给予施工指导,交警和城管部门也给运送封堵土方的车辆提供方便。周富德感叹,“真是惊心动魄的一晚,大家一刻不敢放松,为调度联系,我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到第二天上午8点,沈平和大家已经熬红了双眼,全身湿透,确认任务顺利完成,众人才离开现场。
此次抢筑围堰,共百余人参与,出动挖掘机8台、炮机1台、装载机2台、25T汽车20台、10T汽车15台,塔吊1台,用去13000立方米土石方,为防止围堰被雨水冲刷变形,工作人员还铺上了一层50米长、30米宽的防浪彩条布。
来源:红网
作者:刘娟 潇雅
编辑:周芬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