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昔日地标今日已成湘潭堵点 拆与不拆成焦点话题

来源:红网 作者:吴珊 彭紫琪 编辑:周芬 2015-11-20 14:16:37
时刻新闻
—分享—

砂子岭广场 (记者 陈旭东 摄)

砂子岭广场(记者陈旭东摄) 

  砂子岭、建设路口的两座地标性建筑已成为湘潭人难以忘却的“乡愁”
  
  拆或不拆,市民、地方文史专家、交通专家给出了不同建议
  
  红网湘潭站11月20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吴珊 实习生 彭紫琪)屹立于城区西大门砂子岭广场中央的古鼎雕塑,曾是湘潭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但随着交通状况日新月异的变化,砂子岭广场经常发生拥堵,让不少市民诟病。近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伟林在雨湖区调研时,相关部门提出要移出或拆除这个广场。另外,与之类似的还有位于建设路口的君子莲广场。
  
  两座广场是拆还是留?
  
  市民
  
  有人恋恋不舍,有人支持拆移
  
  提起环岛交通,湘潭市民没有不知道砂子岭广场和建设路口君子莲广场的。相信很多驾驶员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一到上下班交通高峰时段,或每逢旅游节假日,车辆总是在这里堵得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那个时候走‘转盘’,真是能免则免!”车主秦先生说,他在河东大道附近的写字楼上班,平时开车过一桥之后,几乎没有考虑过走建设路口,而是沿福星路再拐到河东大道,“君子莲广场根本走不动啊,就算不堵车,四面八方来的车都在这里转来转去,一不小心就发生刮擦。”
  
  而砂子岭广场的情况就更为复杂。11月18日下午,我们从交警指挥中心调取了近段时间这个路口的监控录像,发现除上下班高峰期外,每到周末的下午3点左右,这里必定会发生车流缓慢的情况。
  
  “砂子岭处于湘潭市城郊结合部,很多前往县里的出城车辆都要从这里经过,节假日短途旅行的市民增多,这个路段的车流量也随之增加,自然会引起拥堵。”砂子岭警务站负责人朱自力介绍。
  
  对此,不少年轻人或司机都认为,君子莲群雕和砂子岭金鼎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式,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下,从缓解交通压力原则出发,应该拆除。
  
  但不少年纪较大的市民则认为,君子莲代表着莲城形象,从情感上来说,拆移多少有点不舍。一位退休老人说:“君子莲已经存在30个年头,能唤起我们的很多城市记忆,还可以供老百姓欣赏,应该要保留。”
  
  在拆与留之间,市民中还出现了一种折中的改良意见,认为既可留住地标,又能缓解拥堵。“旁边绿化带占地不少,可以缩减它的面积,而中间的君子莲核心标志依然保留。”
  
  历史
  
  两座建筑都有辉煌的过去
  
  湘潭市民俗称的“大转盘”,正式称呼为“交通环岛”。据文史专家介绍,湘潭市这两处环岛就诞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城市建设风潮中。环岛的作用,一为缓解交通,二可设置地标性建筑,成就一个城市的标志。
  
  湘潭素称莲城,在这座城市中心矗立了30年之久的君子莲雕塑则是莲城的地标建筑之一。1983年底,湘潭市委托浙江美术学院设计建设路广场中心雕塑。浙江美院做了大量工作,设计了12个方案,最终选了8个方案送到湘潭。结果,浙江美院、湘潭市专业技术人员、湘潭市领导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君子莲方案。
  
  1985年11月6日,君子莲雕塑全面完工。该雕塑主景是莲花,还有4位楚装莲女手持莲蓬微露笑容,莲池周围50只喷泉向中心凌空飞溅,其新颖别致的造型令人赞叹。1986年,《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君子莲雕塑的俯视照片。
  
  当年在湘潭市建委规划办工作的单仲禄说,一个地级市的雕塑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这在我国尚属首次;广州的“五羊”雕塑及珠海的“渔女”雕塑后来也获此“殊荣”。君子莲雕塑所蕴含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启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湘潭人,成为他们的情结。
  
  “环岛作为大城市的重要标志,最初建设之初,确实成为了湘潭人民的一大骄傲,它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了很大作用。”湘潭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向我们介绍了砂子岭广场的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湘潭市先后兴建了两个大环岛,一个就是位于建设路口的君子莲雕塑,另一个就是1996年重修的砂子岭古鼎雕塑。
  
  何歌劲介绍,以前在砂子岭位置曾经有一个小型雕塑,是海鸥站立在海浪上的造型,直到1996年才改造成现在看到的这个形状。“古鼎”高18米,由8根粗大的柱子顶起一个四方体,雕塑强调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突出了简单大气的现代设计理念,雕塑的四个面与八根柱有四通八达、欢迎来宾的意思。雕塑看上去像一个倒扣的大鼎,市民把这个雕塑称为“砂子岭金鼎”。
  
  交通专家
  
  是拆是留,意见不一
  
  我们从交警部门获悉,截至今年8月,湘潭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50万辆,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湘潭市道路发展增速仅有5%。据测算,目前建设路口高峰流量已达每小时近5000台次,超出了该环岛路口的最大设计通行能力。
  
  交警指挥中心负责人蔡小柯介绍,按照环岛交通设计的要求,环岛直径必须大于50米,每小时车辆流速不能超过3000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织,延长了车辆通行时间,当机动车交通流量每小时超过3000台时,必定会造成通行拥堵。”蔡小柯说,根据目前的统计,高峰时段,处于市区繁华路段的建设路口环岛车流每小时达到8000辆,而砂子岭的也超过4000辆。两个环岛已经不适用目前的交通状况,甚至已成为影响城市交通畅通的一大瓶颈。
  
  另外,环岛多为交通花坛,以增加观赏性。在交通规划较为成熟的国家,环岛一般建立在交通量相对较小的社区内部或郊区,目的是降低车速减少事故率。而湘潭市的两个大环岛犹如两个硕大的钉子“钉”在交通要道里,虽然让车放缓了脚步,但“堵”的问题接踵而至。
  
  对此,2013年,“不堵之城”常州的交通专家朱志星实地考察湖区砂子岭和岳塘区建设路口两个环岛后提出建议:一个改、一个拆。他说,砂子岭广场是一个不规则的十字路口,取消环岛并不合理,应该结合信号灯控制车流;建设路口这处就应该拆除,建设路口是城市的中心地段,环岛已经不适用,也不美观,应该改为平面交通,用信号灯来控制。
  
  湖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与建筑学院教授余翰武认为,环岛设计适用于交通压力不大的路口,君子莲雕塑适应了广场建成之初的发展需求。然而随着近几年车流量剧增,环岛的先天缺陷逐渐凸显,拆除或迁移君子莲雕塑,不失为一种缓解建设路口交通拥堵的便捷有效的方式。

来源:红网

作者:吴珊 彭紫琪

编辑:周芬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11/20/108522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