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向着现代化奔跑的华容农业:桑田碧海须臾改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生虎 王文华 吴军华 王晴 编辑:王娉娉 实习生李子璇 2015-11-30 13:46:50
时刻新闻
—分享—

 现代农业园区硕果累累 (本文照片均由张昭宇摄)

现代农业园区硕果累累 (本文照片均由张昭宇摄)

 高标准粮田稻浪翻滚

高标准粮田稻浪翻滚

连片棉花绿意漫盈

连片棉花绿意漫盈

  唐生虎 王文华 吴军华 王晴
  
  2012年1月,华容县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4年10月又被农业部、财政部、银监会联合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
  
  四年过去了,回头一望,仿佛舞台布景的变换,“牛耕人作”的传统场景已逐渐淡出视野,而代之以起的是机械代替人力,规模取代“一家一户”,现代化的“元素”已然成为农业的主背景,正悄悄地潜入农村大地,一点一点地改变着广袤的田野。
  
  农业投入多元共增长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华容县着力“撬、整、建、引”“四轮”驱动,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资金需求。
  
  “撬”即政府资金作引导,撬动金融资本投入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其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尽管银信部门加大了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但主要是3-5万元的小额贷款,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无疑是杯水车薪。2012年,该县将争取到的现代农业发展资金500万元注入到邮储、农商、农业等涉农银行作风险补偿基金,撬动授信贷款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放。2012年以来,全县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6.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3.6%。对比2012年以前的18.2亿元增加了28.3亿元,增长155%。“整”就是将涉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统筹用于现代农业。以改革为动力,以建设为目的,该县放胆放量破除农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四年来,共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小农水、千亿斤粮食产能等10项涉农资金13.5亿元,分重点、按步骤投放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近四年该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超过2012年以前15年的总和。“建”就是组建华容县农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专门对现代农业进行投融资服务。该县农建投于2013年1月成立,目前已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6000万元。“引”即农业招商,就是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四年来,该县社会工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资金达13.4亿元,占现代农业建设总投资的25%,其中投资7.5亿元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92个,投资5.2亿元,建设农业示范园区18个,投资7000万元,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1个。
  
  规模经营呈燎原之态
  
  规模出效益,农业更具竞争力。华容县大力推进规模种养,目前已形成50万亩双季稻、30万亩优质棉、70万亩绿色油菜、30万亩无公害蔬菜、20万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板块经济加速形成。围绕五大特色板块,该县加快土地流转,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促进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2012年以来,新增流转土地面积37.5万亩,发展种养大户1265户,达到2924户,增长45%;发展家庭农场578家,其中粮食家庭农场462家,粮食家庭农场经营面积近16万亩,种植率达31.5%,居全省首位。2015年,全县粮食家庭农场实现纯利润9240万元,带动周边30万亩粮田增产5000万斤,增收6900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6.03万亩,占比55%。现代农业园区是规模经营的精品农业,2012年以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43个,经营面积15.5万亩,其中新S306线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投资3亿元,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竣工,8家农业企业落户园区建设。泰和绿色粮食工程、铭泰优质稻产业园带动全县粮食复种面积100万亩以上,形成规模产业与精品农业互为烘托之势。同时,该县创造性地在规模产业中发展观光农业,注入“文化”元素,打造了10万亩观赏水稻、洞庭湖油菜花海、插旗芥菜节,有效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产业链上“龙头”高昂
  
  发展农业产业化,才有农业现代化。华容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共连接基地86万亩,形成优质稻、棉纺、油料、蔬菜4条产业链。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21家,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309家;2012年以来新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643家,占比53%,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171家。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8家。该县把企业延伸到田间地头,促进了农民增收。种粮大户潘维平算了一笔账:他经营450亩水稻,年产粮食30万公斤,铭泰米业以高出市场价格5元/百斤的标准进行回收,增加收入3万元,企业还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减少经营成本13万元,按银行贷款利息计算,节约生产开支8000元。据此推算,仅此一项全县粮食亩均增收近100元,2012年以来,全县粮农增收达2.1亿元。
  
  近年来,该县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全县主要农产品粮棉油订单农业面积比重达37%。
  
  农产品向优质生态迈进
  
  有了标准,农业才有品质和市场。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用“标准”规范农业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目前,由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工商、食品药品管理、技监、卫生、畜牧、水产、林业等部门制定种植业生产标准16个,水稻还制定了具体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水产养殖标准7个,采取“行政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联动”的方法,推广到全县农业各生产领域和广大农户,形成“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格局。目前,全县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11个,绿色食品认证8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分别为47万亩、70万亩、3万亩,8个农产品获得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地认证,该县“三证”“一标”农产品数量和面积均居全省前列。
  
  农业生产的优质化给农民带来的是高效益。近年来,该县把农产品优质化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加以推进,与湖南农大、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与省农科院对接,引进水稻、蔬菜、棉花等主导作物优良品种14个,建立4个种子提纯复壮基地和2个良种繁育场,将优良品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到千家万户。目前,全县主宗农产品生产优质率达100%,对比2012年以前增长了20个百分点。
  
  发挥品牌效应是占领市场的有效途径。该县积极鼓励企业和农民创建名优新特产品。目前,有插旗菜业等3个产品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7个产品被授予“湖南省著名商标”,“东湖胖头鱼”等8个产品被授予“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基础建设加固加强
  
  2012年以来,该县积极开展“小农水三年攻坚”行动,投入资金4.8亿元,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7358处,更新改造小机埠1214处,改建小涵闸813座;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8.7亿元,启动和完成国土整理项目38个,修建农村道路和机耕路1435公里,全县新增高标准农田7.5万亩,达到72.8万亩。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工厂化育秧育苗、水稻机插、油菜机收,新增大型育秧工厂8座,全县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47.5万亩,占比33%;积极开展油菜全程机械化试点,全县油菜机收率达90%以上;扶持种粮大户购置稻谷机烘和加工设备,目前,全县农村拥有农用机械5600多台(套);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成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社会化服务方兴未艾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产前、产中、产后的纽带。该县组建大型统防统治公司3家,全县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5万亩;扶持培育经营粮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16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68家;积极开展以“农友”公司为主体的农资配送服务,覆盖全县各乡镇。
  
  该县为有效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力推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1000万元,建立华容县农村电子服务平台,利用手机短信,开展农技咨询、农资配送、农业融资等服务,覆盖全县10万农户。投资1000万元,建成60家“互联网”+农业的“田田圈”电子商务体验店,全县11个农业园区,3个水产健康养殖场,9个规模标准化养猪场均实行全程电子调频监控,初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该县积极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增保试点,即保额由每亩360元提高到800元,所增加的保费由财政补贴,2012年以来,县财政给予保费补贴近500万元。
  
  探索,创新,然后总结,推广,成为推动华容农业向前发展的动力。创新不止,发展永续,现代化的元素如汩汩清泉,涓涓汇流进入传统板结的土壤,唤醒了土地的活力,激发了农民的热情,华容农业也如春天勃发,迎来节节攀升的良好态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8560元递增到2014年的13640元,县财政总收入由2012年的4.5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6.75亿元,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财政增长、农民增收。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生虎 王文华 吴军华 王晴

编辑:王娉娉 实习生李子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