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岳阳老汉迷了“三国”一辈子 再走三国路

来源:红网 作者:张峥嵘 编辑:吴若兰 2015-12-04 17:03:2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岳阳站12月5日讯(分站记者 张峥嵘)74岁,满头银发。他说,他马上要出去了,再走三国路,重解三国事。这是记者初次在鹰山石化家属区里见到张长宇老人时,他说的第一句话。走进他那整洁的家里,一眼就看到了满墙得奖的照片,满柜的奖杯和满桌的得奖证书,一本厚厚的《三国英雄纵横谈》放在桌前,手边是还泛着墨香的《三国杂谈》手稿。与老人聊起来,开言一下午全是三国: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等如数家珍,让你仿佛重回历史。14年沉迷与追溯,三国迷的程度可见一斑,其知晓的三国知识也不用说明。张长宇说,一切只因是年少时的喜爱,更是为解后来的疑惑。
  
  少年扎根的三国源
  
  张长宇酷爱中国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更是偏爱。但因工作繁忙,这个爱好一直压制着。
  
  说起来,张长宇所学专业根本与文学搭不上半点关系,当然,跟三国中的人与事更是遥不可及。1941年出生于山西洪洞县的他,后来大学所学专业为化工,并长期作为巴陵石化公司工程建设指挥部副部长兼党委副书记,化工高级工程师,与文学和传统文化相悖甚远。但山西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从小浸染其骨髓后,哪怕在化工行业工作几十年也丝毫没有将根深蒂固的因子抹杀。终于等到退休那天,厚积薄发开始了对三国的追根溯源。张长宇开启追梦行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完成出版了50多万字的《三国英雄纵横谈》,如今又完成了《三国杂谈》撰写。
  
  是的,一切事件都是有因才有果,一切事情的发生也有其机缘巧合。张长宇对于三国的情结,还得追溯到青少年时。他从小爱听三国的故事,爱看三国戏,爱读三国书,对三国的政治、军事、人物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了自己的见解。小学时看到《三国演义》,特别着迷,但没钱买,一直到中学时才实现这个愿望,拥有了一本《三国演义》后天天看。很小的时候,就能跟同学讲通篇三国。到了大学,随着知识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加深,从他对三国从最先的迷故事,到后来的迷事件,最后迷上了人物。以前不理解诸葛亮,他觉得他不算英雄,从没拿过刀动过枪。后来才发现,他是一个高智商谋略的真英雄。
  
  事与愿违的是,张长宇最后考上的大学专业是化工,后来当老师教的也是化工,调入洞氮也好调入几内酰胺更没离开化工。从化工工程师到副厂长等,一边在化工行业钻研,一边业余钻三国,活学活用。担任管理职务时,他常常提到将三国军事管理借鉴到企业管理中。他首次提到三国将相书里,谈到过的廉正理念。朋友们说他,一生说得最多的一句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多看三国志,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必须学三国人的雄才大略。
  
  退休寻根的三国路
  
  为了解开这个结,张长宇退休后,毫不犹豫地开始了一心一意的研究与探讨,并写作。
  
  他本着严肃的态度,经常单枪匹马到三国故地考察。跑遍了三国古战场:赤壁古战场、宜昌三峡古战场、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五丈原、四川剑门雄关、汉中定军山等等。这些考察对于一个年轻人都是一段不寻常的路,对于一个花甲老人来说,是何等的艰辛。从湖北古栈道下来,被3人抢了包,他什么都没有了,却把资料硬行留下了。只要听到哪里有跟三国有关的事与人或古迹,他都马上跑去考究一番。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还有自己对三国的感悟、观点都记录下来。
  
  人常说,十年磨一剑。这把剑酝酿到完成他磨了14年。
  
  14年,没有什么节假日,坚持走、看、访、整理、写,大家特别佩服他。家人实在担心,劝阻他,他说:“我大半辈子搞化工工程,既不是搞文学的,又不是搞历史的。隔山如隔行,想写三国,只能笨鸟先飞,不拼命完不成啊。”
  
  说起来,自古研究三国也好,写三国有关的东西也好,都是专业人员,一个门外汉要想不出现漏洞,真的是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
  
  那就是啃书。他埋头读了60余种跟三国有关的书籍。《三国志》、《曹操全书》、《三曹集》、《诸葛亮集》、《孙子兵法》等等古书。对于一个学化工的脑袋来说,犹如蚂蚁啃骨头,他硬是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地啃。
  
  说起来,看三国,读三国都不难,但真正动起笔写太难了。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他咬牙坚持着。如果放弃,就不是他的性格了。张长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个性及百折不挠的意志,终于还是下定决心写三国。
  
  万事开头难,看过太多,收集太多,下手那刻,张长宇真不知从何下手。他理出大纲,列出大标题小标题,再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去完成。更为难自己的是,因电脑写作不熟悉,他写三国还坚持传统的书写。这么几十万字的书,十易其稿,都是老人用笔完成的,手稿加资料堆起来有几米厚。
  
  2010年春节,倾注了张老14年心血撰写完成的10篇52章50多万字的《三国英雄纵横谈》出版问世。从中不难看出,张老对三国人物与事件更为细致的梳理,更因为自己独道的见解增加了可读性。尽管书出来了,但他觉得还有很多疑团,还有很多事未写完。为让上本书更丰满,他又花了4年的时间,再次走上三国人物寻根的历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重新撰写20万字的《三国杂谈》书稿已全部完成。书稿中,他评价了三国里所有人物的龙来去脉及其历史影响力。
  
  回放历史,再现历史,从他的书中,你更仔细地了解到三国背后的故事。
  
  老骥奋蹄的三国志
  
  老人不但三国研究得好,其摄影、写作都是响当当的。摄影作品在全国各地的各类活动中,得过无数的大奖。在国内多种管理杂志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随笔30多篇。
  
  14年,他利用外出采风的机会,不但探寻三国古迹,还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照片。踏名山大川,游江河湖海,览古镇庙宇,每次采风归来,他都兴致勃勃。他用眼去看,用心去记,用镜头去录。他说,只要走进大自然,就充满了激情,仿佛年轻了好多岁。他告诉记者为拍片,他历险攀华山,冒雨爬黄山,登泰山,上恒山,长江、黄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记者注意到,他拍的梅里雪山更是惊艳一刻。他说,梅里雪山让他领悟圣洁。大自然就是一曲惊天动地的歌,一幅无边无际动静和谐的画。
  
  正是因为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是专业的摄影家,却从1986年至今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新闻照片几百幅。他的《洞庭渔歌》曾荣获全国第八届“群星奖”:《奔月》荣获“首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交流比赛三等奖”;作品《金秋》获胜2009年“尼康在中国”中华56个民族摄影活动优秀奖;2003年《中国风光摄影作品选》中授予他为“中国优秀风光摄影艺术家”称号。他不但摄影热情高,还因其艺术感受与欣赏水平,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过无数评论文章。2009年1月8日《人民摄影报》还刊登过他的论文《摄影艺术与逻辑思维》。是岳阳摄影协会成立30多年的第一人。
  
  退休十几年后,他获得了2010年“中国文艺年度最高奖”,当年6月又荣获“首届中国名家世博艺术杰出成就奖”。
  
  退休,只是退出你的工作岗位,但决不是退出生活。当很多人退休后在家唉声叹气无所事事时,张长宇用他的故事和经历,告诉大家,退休后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和自由空间,更是圆梦自己理想爱好的时候。
  
  望着厚重的书稿,望着满室的摄影作品,数着无数的得奖证书奖杯,看着老人满头银发,你觉得老人该停下脚步,休闲养老了。但张长宇正是看到年龄的紧迫感,深感“天地转,光阴迫”。他说:“时间不多了,再不加油就来不及了,我更应老骥奋蹄,争取时间,多学、多做、多写、多留。”
  
  张长宇,不只是圆了年轻时的三国梦,更是用自己乐观积极而好学的精神,给自己晚年的生活画出了满天的彩虹。

来源:红网

作者:张峥嵘

编辑:吴若兰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12/04/108116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