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酱油咸,浙江人出改良版
本帮最有名的是南门口的德茂隆酱园,清同治年间由长沙人魏鹤林创办,故取名魏德茂,后因店主几经替换,店名也一改再改。到了1887年,由一个叫张子林的经营,改名为德茂隆,因为有国民党名将贺耀祖部下任军需处长的宗族张炳生资助,实力雄厚,先后开了48个支店。到了1912年,张子林年老,其子又不务正业,便调任支店经理谢菊生主持店务。谢菊生接管德茂隆后,经常出入作坊检查,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不准出厂,并找管理和操作的人寻根究底。德茂隆一时店誉日振,年盈利万余银元。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人不断来湘开业,开了十几家酱园,称为新浙帮。新浙帮的员工全是浙江人,多以厂为家。他们发现长沙、湘潭的酱油味特咸,便制造出了一种叫金鸡牌的酱油,味鲜甜,不太咸,一时间打开了市场。
学徒进店衣服不可做口袋
行有行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朝廷规定:新开铺面,与老铺上下对门要距离7家,方可开店;每月各店需要捐钱五千文,以助庙内烧香灯油(酱园业因酿制耗粮,迷信敬祀雷神,以免天谴)、修理添置斋供各项之资,收满三年为止。店亦有店规。学徒进店要有担保人,还需遵从三不准规则:不准衣服做口袋,不准留西式头,不准店堂放椅凳。凡工人店员,如有不合老板意的,每年正月初五辞退,称“吃响炮酒”。凡有经验的老工人,老店员称“拿掸帚子的”,受到老板器重,工资高出一筹。
采购原材料由经纪人对接
酱菜的质量重在原材料,原材料以鲜菜、豆、麦为主。采购原材料,一般由经纪介绍成交,经纪人携带样品,按质论价,议定后按质、按量、按时送货,口说为凭,一言为定。经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人,以此为职业,由供货方以回扣的方式提取报酬。
1938年时“文夕大火”,长沙酱园几乎毁灭殆尽。抗日战争胜利后,陆续复业24家,因资金短缺,只能搭盖临时棚屋,压缩作坊场地。如德茂隆酱园,原来3000多平方米的酱园,复业后经营面积减少了一半。(摘编自《长沙老字号》一书,陈先枢主笔)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陈先枢
编辑:周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