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毛泽东菌油作寿礼送齐白石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任大猛 编辑:周芬 2015-12-18 16:04:39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人普遍口味重,吃油还吃出了名堂。吃猪油比赛,茶油点灯,寒菌熬油,都是特色。
  
  湘北比试喝猪油
  
  湖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湘北是中国的粮仓,养猪很普遍,所以猪油是最常见的食用油。
  
  晚清时期穷极无聊的年代,湘北存在一种消遣娱乐,就是年轻人之间聊发少年狂,互比谁更能吃,谁是“大肚王”。在乡下,甚至流行过比试谁喝猪油喝得最多。这有两个意思,一是猪油油腻,易饱,正常人往往难以一次性吃下很多;二是猪油在湘北常见,能够被人们用来打赌比试。
  
  湖南人提炼猪油,往往是煎一大锅,油渣子会用辣椒炒着吃,那种油香嘈脆,常常令离家很久的湘人思念。
  
  茶油便宜,小贩用来点灯
  
  湖南素称产油大省,除了猪油之外,吃得最多的就是茶油。民国时期湖南75县中,有茶籽出产的有33个县,茶树栽培面积共计102万亩,以永州郴州最多。过去茶油便宜,长沙油炸臭豆腐最开始出现时,小贩所用的灯盏都是茶油灯,因为用洋油的话害怕失手把洋油落在豆腐上面,无人肯吃,以致减少自己的生意。不过,在粮店里打的菜油,必须要先把油烧红了,才能炒菜,不然菜中会弥漫一种不好闻的味道。
  
  有一种比茶油更香的油,叫糠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缺油时期,人们从国外引入机器和制作方法,从米糠中提炼出糠油。糠油价格极廉,过去炸油条油饼的油货店用的就是糠油,据说糠油炸出来的油饼油条特别香。不过糠油出油率太低,后来人们图省事,基本不再榨制糠油。
  
  寒菌熬油,最好的天然味精
  
  长沙一些老餐馆,非常注重用油。有时烹制肉类,刚炒完起锅时,会特意滗出锅底的荤油留下备用,以增加菜肴的滋味。晚清时期,湖南人还特别重视炼制菌油,即在清明、寒食之季,以寒菌为料,用上好的茶油小火慢熬出来的油。小火熬的技巧是要熬去菌中水汽,略加少许盐。熬出来的寒菌柔滑嫩鲜,久放不坏。
  
  菌油极为鲜香,常用来炒制珍贵的菜肴,历来为湖南特产,号称最好的纯天然味精。汪曾祺曾在散文《菌小谱》中记及:“湖南极度重菌油。秋凉时,长沙饭馆多卖菌油豆腐、菌油面,味道很好。”至于把炼制的菌油包装销售成为商品,最终成熟是在上世纪30年代,那时长沙九如斋的菌油,作为湖南地方特产,香溢神州,成为馈赠佳品。毛泽东就曾把菌油当作寿礼送给国画大师齐白石。
  
  此外,湖南人还喜欢用素油(如茶油、菜油或色拉油)炒荤菜,用荤油炒素菜。一些人在清蒸鱼时还常常在鱼身上或肚内加一勺猪油以增香。(文/任大猛)

来源:快乐老人报

作者:任大猛

编辑:周芬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