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米向东南亚借种阻击洋米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周芬 2015-12-18 16:02:55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广熟,天下足”,自古以来,湖南就是鱼米之乡。道县寿雁镇玉蟾岩发现的4粒稻谷,是迄今为止世上发现最早的古栽培稻。相传,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就来到湖南“始作耒耜,教民耕种”。
  
  米不够,瓜菜凑
  
  湖南人自古以米饭为主食,有糙米饭、熟米饭、红米饭、白米饭之分。民国以前,一般人家多用铁炉罐(一种口圆、底尖的铁铸炊具)煮饭,挂在通钩上,四季咸宜。民国以后,用铁锅焖饭的渐多。大场合、大户人家多用木甑蒸饭。浏阳东乡则家家户户使用小木甑,干菜、荤腥等一起在甑内蒸熟。
  
  很多人家的饭中常掺有红薯、红薯丝、包粟、高粱、豌豆、蚕豆等杂粮,农闲时有的一日只吃两顿,或早晚吃稀饭。青黄不接时,饭中多掺有蚕豆叶、小竹笋、夏枯草等,或做南瓜粑粑、荞麦粑粑、麦子(大麦)粑粑、艾(蒿)粑粑等食用,所谓瓜菜半年粮。山区则一年四季吃薯丝饭。
  
  灾年政府禁米出口
  
  长沙米市与无锡、芜湖、九江米市齐名,被誉为中国4大米市。潮宗街作为长沙最大的一条“米街”,在全国享有盛名。据史载,长沙米市可追溯到北宋晚期,当时已能制造载米万斛的大船,往来湘江,运送大米。清雍正初年,湘江上运米之船“千艘云集”,直销汉口,再抵江浙,盛极一时。
  
  《湖南民国经济史料选刊》称,谷米原为湖南出口之大宗,但遇灾年歉岁,政府为维持民食起见,有禁米出口之举。1929年8月,“淫雨连朝”,从这年的8月16日起,长沙全面暂停谷米出口,并将原设各米捐局改为米禁处。禁令虽下,总有人冒险。“闭关后,各处偷运出口甚多。”1930年1月4日,一个叫谢佑卿的私运谷米出口,被南华米禁局稽查谢善庆捕获。谢佑卿的亲戚王焕章赶紧给谢稽查行贿,结果被长沙地方法院判处没收贿金六十元并处徒刑两个月。
  
  改良种子应对洋米冲击
  
  事实上,1930年后,湖南粮食市场曾一度遭受洋米的冲击,导致谷贱伤农。1934年3月《银行周报》报道:“湘省近年丰收,却有大宗洋米运华倾销,致湘米顿失市场。”
  
  湘米敌不过洋米,主要因品种陈旧,种子靠农民自选自繁,逐渐混杂退化。这时,一批“袁隆平式”的人物开始从事新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工作,这些人向省内、省外甚至日本、越南、缅甸购进稻种,进行穗选和培育,鉴定出“选粘一号”“帽子头”“菜子粘”“改良馅玉”等良种并推广,洋米贱农的局面很快被扭转。遗憾的是,1938年的“文夕大火”,又使得长沙米市的风光不再。(整理/喻意)

来源:快乐老人报

编辑:周芬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