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基层生活,形塑了他黝黑的肌肤、强健的体魄,他那带着泥土气息的执着、纯朴与憨厚,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他的言谈中了解到他对于故土的挚爱,所以他最终选择‘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我并不感到意外。”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对他的学生张斌博士的深刻印象与对他研究方向的高度肯定。
选题:大众媒介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的互动
一次课堂,赵振宇教授满是忧虑的话语,深深地刺痛着一位新闻传播博士新生的心。赵振宇教授参加了湖北省的一次社会科学工作者交流会,在听了其他学科领域学者的发言后,他坦陈深深地为自己领域新闻传播学研究感到惶恐与忧虑。
“有本事,你们也到其他学科期刊发发论文抢抢饭吃呀!”也许是鼓励,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张昆教授这次和门下弟子聚餐时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印刻在张斌的心灵深处。
“有关传播与政治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政治学、传播学关注的热点。但是就在这大热的问题域,也存在着不少亟待探索的空白,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大众媒介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的互动。”“在信息化、城镇化、民主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撇开传播的因素,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是绝无可能的。对此,学界政界没有疑义。但是由于研究的难度,多年来一直很少有人在这个议题上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基于对生活区域的深挚感情,在导师的启蒙下,张斌博士毅然选择了这一艰难的课题作为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选题。
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湖南、贵州和广西三省交界偏僻的孟冲苗寨和相距4公里的上岩坪寨侗族村寨里,张斌博士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共生活,一点一滴地观察记录着、思考思索着……
一年:与纯朴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生活
语言不通、交流不畅,生活不习惯,意想不到的无边孤独与寂寞,让张斌多次产生放弃的念头;而实际调查情况与文献资料的巨大差别,按照开题报告框架结构和内容研究难以继续下去,更是让他感到沮丧!但是他坚持了下来。
一年时间的住村调查、半年时间九易其稿的写作,张斌博士完成了近30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对湘黔桂毗邻边区三个民族村寨的民族志调查与阐释》;三位盲审专家分别给了这是一篇“不错的博士毕业论文”、“优秀的博士毕业论文”和“上乘的博士毕业论文”的高度评价!他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最权威的“民族学”栏目发表了《媒介化视域下侗寨鼓楼政治公共领域结构转型》论文,实现了导师当初对他的鼓励。
怀化电视台新闻频道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
原本计划5—6年完成博士学业,导师为其务实与取得的成绩感动,允许他三年毕业。
更可贵的是他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感情,2012年农历大年初五,他悄悄地离开了那一片让他魂牵梦绕的苗乡侗寨,而村民要他去作客的邀请已经排到了正月十三了。
“前后一年时间的相处,与这些纯朴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共生活,我们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侗家阿妹告诉我:春天到了,杜鹃花开,侗寨会更加迷人;苗家大嫂邀请我:杨梅季节来苗寨,漫山遍野,到处是苗歌和唱。我已经感受到那热切的召唤,我会回去的,再一次朝拜那苗侗圣山——三省坡!”是的,正如张斌博士在毕业论文后记所写,他会回去的,回到那已经成为他血肉灵魂的第二故乡。
率德:教育洪战辉有能力后要更多回报社会
张斌信奉,当老师,就应该战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该时时做学生的表率。
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学生时代找过张斌,要张斌提供为其捐款的老师名单,表达毕业赚钱后要加倍回报给老师;张斌借此机会教育引导,告诉洪战辉,老师捐款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帮助他安心完成学业,希望有能力后更多回报社会。
广电学子张笑晨面对社会的一些不公愤世嫉俗、感伤消沉,张斌博士总是谆谆诱导,鼓励他要以建设的思维去看待社会的不足,既要看到不足,更要努力学习,着眼于问题的解决。
张斌有遗憾!在调换岗位,离开他熟悉的经管系时说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和其他老师一起在经管系培养出一位能够像洪战辉那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精英。
张斌有收获!当在汕头大学读研究生的易东明从重走范长江西北角的内蒙古打来电话,欣喜地告诉老师他的梦想实现时,他为零下3度在上岩侗寨村委会与易东明彻夜谈心坚定其考研的方向而今有了收获感到欣慰。
当张笑晨从武汉大学打来电话告诉张斌参加复试答辩排名小组第一时,张斌为这位偏远二本学校学生能够与诸多名校学生竞争而不落后感到骄傲!
定位:新闻要接地气、担责任、立于天地间
张斌曾经是怀化学校经济管理、旅游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和电视新闻学等专业的开创者之一,曾经33岁兼职系党总支副书记、分工会主席,在37岁那年考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生。
有人为他惋惜,如果不花那么多时间在学生和管理工作上,应该早考上博士,能够早上教授,多出成果,他自己也曾有过后悔的念头。但在苗乡侗寨调查的日日夜夜里,张斌发现当初做管理者的经验让他能够很快地克服与村民交流不畅的困难;在读博士的探索中,让他阐悟到做学问与管理生活的联系及真谛。
新闻要接地气,学新闻要从广泛的大社会视角来思考问题,这是他多年来学习与探索的感悟,许多当年做学生时遇到的新闻传播困难问题从大社会思考中得到满意的解答。当学生沾沾自喜地要他评价取得非常不错反响的第七届影响艺术节“青春与责任”时,他只轻轻说了一句“够青春、不责任”!
他在构筑着新的新闻人梦想!课堂上他大声疾呼:新闻要接地气!与学生交谈中,他感叹:如果有机会成为一名新闻学院掌舵人,他一定首先在学院的大门外树立一座章太炎大师的铜像!
行者无疆!“五十年后,铜像巍然立于云表者,为汝、为尔!”在新的一届影像艺术节开幕式上,他带领12级广电学子高声朗诵《传播的历程——我们不能忘记的声音!》。
痛并快乐着!痛并收获着!这就是有着收获,亦有遗憾,但更做着瑰丽新闻梦想的新闻学者——张斌博士!
来源:红网
作者:卢宗旺
编辑:何冰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