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要穿铅衣的“介入手术” 治病不用打针吃药开刀

来源:红网 作者:洪雷 周瑾容 周蓉荣 编辑:何冰 2015-12-28 22:03:58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长沙12月28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洪雷 通讯员 周瑾容 周蓉荣)连日来,一首还原介入护士工作生活的《铅衣玫瑰》在医疗行业内被广为传唱,随后“铅衣人”的体验活动让更多市民知道了介入医护人员的不易。但你可知,为什么这些医生护士要身穿二十几斤重的铅衣站在辐射下给人手术?这样的手术其过程和结果又有何不同?12月28日下午,记者再次走访湖南省人民医院,深入了解了这项不一样的技术。
  
  精细:“多一毫米就可能致命”
  
  所谓介入,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以微创的手段进入人体进行诊疗,通俗地说,就是看着电视屏幕做手术,而手术的方式不是开刀,通常是通过穿刺的方式。老百姓可以理解为通过类似打针的方式达到开刀的目的。
  
  举例来说,比如胸主动脉夹层,此症极为凶险,美国女排名将海曼、我国男排国手朱刚、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都是死于此症,以往要开胸手术,手术过程复杂而危险,通常达5个小时以上,还需体外循环,国内少数顶级医院才能做,而介入治疗,只需在腹股沟做一小切口,置入支架把破口封堵即可,手术时间通常在一小时以内就能完成。依赖介入技术,打破了传统治疗手段“开膛破肚”的局限,把很多复杂的诊疗愈趋简单化。
  
  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介入组组长刘放其介绍,介入治疗是一种精细活儿,“有时候你手中的导丝多深入1毫米,就可能要了患者的命。”
  
  介入放射学引入国内还只有20多年,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介入”尚不为大多数老百姓所知,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向华介绍,“介入技术区别于内科的打针吃药和外科的开刀手术,它既独立于内外科,又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说,依靠成熟的介入技术,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也能治好病。”
  
  广泛:血管能到的部位都能做
  
  什么样的病需要介入治疗?向华介绍,来介入科住院的病人涉及各种疾病,凡是血管能够到达的人体各个部位或者人体的一些管腔(如气管、食管、胆管)都属介入科治疗的范畴。
  
  介入治疗精细化的特点,以及其广泛的治疗范畴,决定了其对医护人员高素质的要求,也让介入治疗成为一种忙碌的职责门类。据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二病室护士长莫伟介绍,他们科室的工作可以用病种多、诊疗技术种类多、危急重症多、高水平专科护士少来形容。
  
  “我们病区40多个病床配备了17名护士,比例远超国家规定的1:0.4,但护士的工作还是十分忙碌。”莫伟说,现在放开了二孩政策,但他们科室许多护士连一胎都没生,即使怀了孕,大多也都挺着大肚奋战在临床一线。“像我们科的刘欢欢,孕期28周还在上班,有一次她感觉很不舒服,可是又没有人能顶替,就穿着防辐射服,灌个氧气袋吸着。”
  
  危急:“坐着洒水车赶手术”
  
  湖南省人民医院心梗绿色通道全年24小时保持畅通,冠脉急诊介入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和技师始终处于待命状态,而心梗的病人大多都在非正常工作时间发病,不少医护人员多次在陪伴家人孩子在逛公园、爬山、看电影、甚至吃年夜饭的时候被电话召唤去做急诊手术,而深夜去医院急诊手术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该院心内科主任医生王长录就曾有一次奇特的赶手术经历。当时还是凌晨四点,他住的地方有些偏远,出门根本打不到的士,正在着急时,王医生看到路边有辆环卫车在洒水,他灵机一动请求司机载一程,那司机得知他去医院救人,立马脚踩油门助他及时赶到。
  
  呼吁:希望更多的人认识介入治疗
  
  据了解,湖南省人民医院的每年的介入手术量达1万余台次,而让介入医护最担心不是巨大的工作量和沉重的工作压力,而是“介入技术”往往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过去总会发生患者送诊不及时,耽误抢救“黄金时间”的情况,而有些病人即使到了医院,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者不愿接受急诊手术,甚至有些人听信谣言,妖魔化医生和心脏支架术,以为做了支架就是在体内安装了不定时炸弹。
  
  面对这样的误解,湖南省人民医院院长祝益明呼吁道,“因为敬畏生命,我们医护人员才可以在岗位上做得更好。我们希望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介入技术,传递更多正能量,让更多的病友受益。”

来源:红网

作者:洪雷 周瑾容 周蓉荣

编辑:何冰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5/12/28/107493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