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长沙1月20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赵晶)未来5年长沙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政协长沙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正对“十三五”规划草案进行热议。
这份“蓝图”是如何诞生的?1月19日,长沙市发改委主任张智勇为全体政协委员作专题报告,进行解读。
长沙特色:“文化+”不亚于“互联网+”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整体架构如何?
据介绍,《纲要》草案共分为八章。其中第一章为发展目标,第八章为规划保障,中间将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分别设章。
除去以上七章,还有最为“特殊”的一章。张智勇介绍,为体现长沙文化的突出优势,并落实建设具有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标识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部署,《纲要》草案将文化作为特色发展单列成章。
《纲要》草案提出,在传承保护千年湖湘文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理念促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塑造独特的长沙品牌和长沙魅力。到2020年,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指标量化:为民生增设形象目标
《纲要》草案不仅提出要大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精准扶贫、社会事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而且文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中都涉及社会民生的重要方面,民生内容占整个篇幅的三分之一还多。
为提高规划的指导性,《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体系,共包括38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5项,主要包括生态环保、就业等必须确保完成的刚性指标;预期性指标23项,主要包括产业经济等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导向性指标。
张智勇介绍,除了可以量化的民生指标以外,为加大民生的分量,还专门研究增设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可衡量的形象目标。如“城乡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圈”、“城乡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城市10分钟和农村30分钟健身圈”、“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等。
谋划项目库涵盖2000个左右项目
根据统计和分析,“十二五”时期,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开放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这“两块短板”。
《纲要》草案提出了相关发展路径和努力方向,把发展的短板补齐、补强,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与此同时,为增强《纲要》草案的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同时,谋划了“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库,统称为“4523工程”,即:项目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平台建设4大类、53大工程、2000个左右项目,约3万亿投资。
其中,重点包装了投资额在50亿元以上的特重大支撑性项目100个,“十三五”计划投资1.27万亿。
来源:红网
作者:赵晶
编辑:刘飞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