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国武代表:创新探索环洞庭湖文物的保护与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冯钧 编辑:刘飞越 2016-01-28 21:41:27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长沙1月28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冯钧)环洞庭湖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该地区各类文物遗存4000余处(未含近代水利设施)。这些遗存起迄年代久远,分布面广,气魄宏大、埋藏丰富。集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文化内涵于一体,是中华民族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两湖文化发端和形成的核心区域。
  
  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物资源并妥善开发利用?日前,省人大代表李国武就此向湖南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递交《关于环洞庭湖文物保护与发展战略建议》,建议探索新常态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实现文物资源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机链接,建立文物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长效机制。
  
  他建议构建环洞庭湖地区文物资源大系统、大时空、大数据信息平台。综合运用RS技术、GPS技术、GIS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和VR技术等,汇集区域内文物资源的基础地理数据、自然环境数据、历史沿革数据、文物遗迹分布及勘测数据、文物资源基本属性数据等,为该区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综合一体化决策支持平台。
  
  实施罗子国城遗址与屈子祠、汨罗山大墓群等遗址、遗迹的一体化保护利用,进行同一时空下不同题材的文物资源整合;借助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跨湘鄂两省四县(市)的龙窖山遗址群、瑶族早期千家峒(堆石)文化遗址群、环黄盖湖流域湘鄂两省两市的三国文化遗址群、以安乡晋镇南将军刘弘墓、南禅湾晋墓群为代表的晋文化遗址群等大遗址的保护利用,达成同一时空下同一题材的文物资源整合等,通过打破行政区划、部门之间及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管理壁垒,系统整合区域内文物资源,使之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效应,与社会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合理利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他还建议,根据区域内文物资源特点和文物利用的市场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广泛汲取国内外最先进的保护管理经验和方法,通过文物保护利用促进城乡建设多元化、个性化、营造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和生态文明的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为突破口,以文物保护利用有效改善、提高所在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切入点,将历史积淀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将文物资源植入现代人群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之中。探索文物资源与市场经济、现代生活、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链接方式。
  
  在环洞庭湖地区文物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各有关部门需要从市场的角度选择资源,既可选择有如屈原文化题材等对于市场已具有足够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资源,也可选择有如史前文化题材等对于市场具有潜在的足够大的吸引力的资源。找准突破口,并通过一系列巧妙的项目策划和运作将其付诸实施,走出一条文物资源保护、抢救与有效、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新路子。

来源:红网

作者:冯钧

编辑:刘飞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01/28/106661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