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粑粑神
石臼里舂捣糯米
捣好的糯米团被架起来送去厨房
揉好的面团被填压到印模里
将印模反扣出来,印子粑粑就成型了
红网益阳站1月28日讯(分站记者 刘宗耀)27日,由桃江县修山镇人民政府、桃江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桃江首届羞女山印子粑粑节在羞女山下的柳溪村明灯山举行。村民头缠古式头巾,身挂黑色布兜,焚香行礼,虔诚祭祀粑粑神。隆重的仪式之后,饶有兴趣的游客和村民一起体验手工制作印子粑粑、糍粑的过程。石磨里碾碎了甜糯的米浆,石臼里捣软了温熟的米团,印模里打出了香浓的粑粑。刚出锅的印子粑粑极有韧性,用手一拉能拉成长长的条,这个时候,揪下一小团,咬上一口,略带回甘的米香味让人久久回味。
印子粑粑是当地的传统食品,主要以本地原产稻米、糯米为原料,经浸泡、磨浆、蒸熟、捣浆、加模、干燥等工序而成,口感绵粘甜糯、筋道十足。用稻米、糯米制作印子粑粑在柳溪明灯山的历史十分悠久,它不仅是当之无愧的修山美食,也是修山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传说春秋时期著名隐士陆通,出生在修女山下的柳溪明灯山。史书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柳溪拜会陆通,见其妻在做米粑粑,上前行礼时随手将装有通关金印的包袱搁在晾晒的米粑粑上。陆通回来,见粑粑上竟有“通关玉玺”印痕,知晓原因后按印痕原样雕成印模,用来印制粑粑。后来,当地村民广为仿效,渐成印子粑粑。制成后的印字粑粑,可煎烤,可蒸煮,亦可油炸。
近两年来,在大学生、复退军人钟杰洁的组织下,村里成立了羞女山笋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明灯山现已有10多户农户,沿用明清时期的木制印模,手工生产制作印子粑粑,再由合作社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微信平台统一销售。近一个多月来,已销售了16000个印子粑粑。
修山镇党委书记陈愈介绍,希望通过打造一年一届的羞女山印子粑粑节,让更多的人了解修山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享受健康农产品。
来源:红网
作者:刘宗耀
编辑:刘艳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