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克明面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个经销商,在南县聚集“精气神”后,踏上再战市场的征程。2015年,在挂面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克明面业实现产品销售36万多吨,增长20%。这个曾经足不出“乡”的企业,现在把面条卖到了全国各个角落,甚至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已经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而美味的麻阳冰糖橙,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今年销售却出现了麻烦,让边远的苗乡群众愁眉不展。说起滞销的原因,当地果农说,销售的主动权不在他们手里,能不能卖出去,要看外地采购商的脸色。
会不会卖,似乎决定着企业或者一个地方经济的走向。
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生产主导型向流通消费主导型转变。目前,消费引擎强劲增长,湖南已经走向“卖时代”
“卖时代”:要生产得好,更要“卖”得好
去年12月,长沙金霞跨境保税店开业,一时间人气爆棚,开业首日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开业不到3天,保税店韩国馆便被湖南人“一抢而空”。
“面对新常态,要生产得好,更要‘卖’得好,这是湖南转型升级中应该追求的方向。”徐湘平说,长久以来,湖南人对贸易和流通的认识不够充分,认为流通是中间环节,不创造价值,“重生产、轻流通,重产业、轻贸易”的思想根深蒂固;实际上,流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为生产企业开拓市场上,还是“千里眼”“顺风耳”,是先导产业。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商贸流通对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省商务厅统计,2015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24亿元,同比增长12.1%,全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2013年,湖南经济处于发展最快阶段,GDP年均增长11.8%,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47.2%,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
眼下,我省消费引擎动力强劲,商贸流通环境日益改善,流通业态多元发展。大型城市综合体在省内各市州涌现,社区便民店越来越多,农贸市场提质改造方便了“提篮小买”,城市配送、社区配送、楼宇智能自动配送等,方便了消费,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为消费市场添上更旺的一把火。商品市场由过去的价格竞争时代,步入品牌竞争、消费便捷、服务优质的竞争时代。
消费需求也涌现出许多新变化。过去是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从自行车、电视机到手机到房地产到奢侈品,一浪接着一浪;现在逐渐拉开档次,个性化、多样化成为消费主题,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注重用户体验、通过创新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所有这些,都将“卖时代”的外延与内涵大大扩展,卖得好,也需要与时俱进。
“卖”什么:去库存,补短板,形成新的消费供给
眼下,“海淘族”在湖南日益壮大,出境游越发火爆,遍布三湘四水的足浴店也依旧生意红火,而长沙金霞跨境保税店人气持续增长,每到节假日便无处停车。
与之相对的是,我省一些地方的优质农产品如板栗、葡萄、柑橘等,因为销售的空间窄,渠道受限,遭遇卖难的尴尬。另外,省商务厅日前调研时发现,我省一些服装、纺织厂商的库存,也居高不下。
“我们往往在生产上舍得投入,但对树品牌、搞营销,建渠道、打广告等,却显得小气。”省商务厅消费促进处处长刘飞说,看看那些国内外的大公司,比起生产,他们在营销树品牌投入上,一个子儿都不少。
“‘卖时代’我们‘卖’什么,一是去库存,二是补短板。”面对消费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徐湘平认为,目前的“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从供给侧角度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其中有的商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需要加大进口力度,让人们有物可消费。另一方面,我们有好的产品,但在流通、品牌打造及宣传上,不来劲,这个“短板”更严重,不补起来,让人痛心。
刘飞分析,湖南的产业结构中,最有优势的是食品加工和农副土特产品,必须在品牌塑造、规模化、标准化上下功夫。“东北五常米、阳澄湖大闸蟹、广西沙田柚、湖北红菜苔、贵州郝橙……这些外地农产品品牌个个叫得响当当的,其实这些东西湖南都有,但缺少的是品牌知名度,形象没有立起来。”刘飞说,目前湖南的农副土特产主要是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习惯了在农贸市场的无规格、无包装的销售,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
另外,我省产业的短板是轻工业,纺织、日用化工、小家电,产量在全国的占比不足0.5%,有的只有0.1%。本地产的日用轻工产品在省内市场上的占有率只有14%左右,86%左右的快消品都来自省外和国外。刘飞认为,日用工业品和快消品是持续循环消费的商品,应该加大这方面的供给,扶持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把握品质消费的大趋势,提升品牌形象,从而也实现我省调结构的目标。
随着人口比例的变化,教育、家政、养老、医疗保健、农村基本生活服务等方面的供给能力也日显不足。徐湘平认为,“卖时代”还要根据消费者新的需求变化,形成文化消费、信息消费、养老消费、旅游消费、品质消费等新的消费供给。
怎么“卖”:发展电子商务,打通流通瓶颈,搭建促销平台
分析麻阳柑橘滞销的原因,营销手段落后、流通渠道不畅是主要问题。在麻阳,本地经销商难以独撑大局,农户自主经销能力弱,近年来电商有所发展,但起步晚,销量少,网络平台销售的柑橘数量只占总量的5%。
大力发展电商,是解决怎么“卖”这一难题的钥匙之一。徐湘平说,未来将积极推进“互联网+商贸流通”行动计划,开展“湖南品牌网上行”活动,扩大我省“电商网购节”的规模和影响力,同时加快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平台的建设,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传统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无论是发展电商还是实体商贸,物流都是关键的一环。为突破物流瓶颈,去年,我省出台了《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建设城乡物流配送工程,实施“百城千镇县乡流通再造工程”,破解城乡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
据了解,“百城千镇县乡流通再造工程”将在全省100个左右县级城市、1000个左右乡镇建设“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流通综合体,建立覆盖全省农村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及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逐步形成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县乡流通格局。
“我们要像招商引资一样开展专业推销、小分队推销、精准推销,把湖南的产品‘卖’出去。”徐湘平说,在当今这个“卖时代”,政府部门观念上要实现深刻的转变,从争生产向争流通转变,帮助企业和农民把产品销售出去。
在国内,利用现有的北京、上海、深圳的“湘品出湘”展示交易平台,开展品牌宣传推销活动,争取在华北市场、长三角市场、珠三角市场和以长沙本土为根据地的中三角市场,在约8亿多人口的区域市场,扩大湖南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国外,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举办“湖南品牌海外行”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性的跨国会展,通过我省设在海外的办事机构举办所在国的展销,通过进出口商进行内外贸融合对接,实现湖南产品全球购。
目前我省实施的“湘品出湘”工程,在扩大我省产品走向省外和国际市场上已初见成效。我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设立的湖南名优产品展示、体验、交易中心,全年可实现交易额近10亿元。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月桂 李志林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