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白培生 李秉钧
通讯员 朱若葵 陈敏
在郴州,说起美食,许多人会想到栖凤渡鱼粉。栖凤渡鱼粉在郴州的地位就像重庆酸辣粉、桂林卤粉、云南过桥米线等,是当地颇具代表性的美食。春节刚过,记者来到郴州,就栖凤渡鱼粉进行了一番探访。
乡野之味,亦可登大雅之堂
栖凤渡鱼粉发源地在郴州苏仙区栖凤渡古镇。镇上有条西河,在107国道开通前,河两岸人员来往靠摆渡,所以叫渡。
据当地传说,三国时期,庞统投奔刘备,开始并不受重用,仅被任命为耒阳县令,他闷闷不乐。有一次,庞统投宿西河古渡,店家早已卖完了吃食,就用家里过节备用的干切粉做成一碗鱼粉。一碗粉食毕,庞统汗流满面、胃口大开,感到酣畅淋漓、精神抖擞,大声赞道:“此乡野之味,亦可登大雅之堂!快哉!快哉!”到了耒阳,他励精图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因庞统号“凤雏”,为纪念他,后人把庞统夜宿的古渡称为栖凤渡,而当地鱼粉也被称为栖凤渡鱼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许多栖凤渡人到郴州城里卖鱼粉,栖凤渡鱼粉凭借其独特风味,名扬郴州。”苏仙区栖凤渡镇党委书记陈宁介绍,“镇里几乎家家做鱼粉,但最正宗的还是南香村。”
南香村住着栖凤渡鱼粉第三代传人吴安英,如今她已是70岁的老婆婆,在村里栖凤渡鱼粉研习所传授技艺。吴安英介绍,制作鱼粉需要几个步骤,先是杀河鲢鱼熬成汤,加入当地五爪朝天红椒粉,调入当地特产豆膏、茶油等作料,再用干切粉做成鱼粉。鲜且辣,构成了鱼粉的特殊风味。搭配一点本地坛子菜,更是绝味。
走千里路、万里路,舍不得栖凤渡
在栖凤渡,有一句流传千年的古话:“走千里路、万里路,舍不得栖凤渡。”说的不仅是栖凤渡地方好,也是对栖凤渡鱼粉味道依依不舍。栖凤渡鱼粉是郴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进入公示阶段。
对漂泊在外的栖凤渡人来讲,乡愁就是一碗栖凤渡鱼粉。栖凤渡镇南香村村民曹满元到福建务工7年,今年春节前他首次回乡,行前给村里堂弟打电话,要他预备几十斤切粉,回来做鱼粉吃。
“人在异乡,无时无刻不怀念鱼粉的味道。离家越久,这种思念越浓。”曹满元告诉记者,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带全家人吃了一顿栖凤渡鱼粉,他连吃了两大碗,直呼过瘾。
栖凤渡鱼粉传承人吴安英说,过年过节,就有很多在外地求学、经商、务工的人来她店里吃鱼粉,大家都想饱吃一顿苦思已久的栖凤渡鱼粉。
油、米、辣椒、鱼齐发展
近年来,栖凤渡镇加大对地标性产品——栖凤渡鱼粉的传承和开发力度,成立栖凤渡鱼粉协会,把茶油、豆油、晚稻米、辣椒、鱼等种养专业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栖凤渡镇在鱼粉原材料基地建设上狠下功夫,先后在南香村、瓦灶村等地建设鱼、米、姜、豆油生产加工基地,在岗脚村建设油茶基地,把部分山塘水库作为养鱼基地,并建设鱼粉配料生产线,鱼粉产业布局全面铺开,形成了油茶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同时,投入3000万元,对镇区进行立面改造。并投入5000万元,打造栖凤渡鱼粉特色一条街,现有店铺50余家,每天迎接107国道来往食客1万多人次。
为让鱼粉走出去,栖凤渡镇还引进凤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方便面装栖凤渡鱼粉,去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成立连锁店,以公司化运作带动标准化建设,让实体店到处开花。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白培生 李秉钧 朱若葵 陈敏
编辑:王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