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那些背街小巷里的“老长沙”(组图)

来源:红网 作者:刘颂辉 王国光 编辑:李艳华 2016-03-04 00:05:31
时刻新闻
—分享—

2009年以前的民国舞厅,现在建成华远华中心。

2009年以前的民国舞厅,现在建成华远华中心。

海信广场附近之前叫做松柏里,站在它的7楼看对面的华远华中心。

海信广场附近之前叫做松柏里,站在它的7楼看对面的华远华中心。

马家巷22号附近一处公房曾被大火烧毁,而对面的红砖房曾是一家油厂(左)。

马家巷22号附近一处公房曾被大火烧毁,而对面的红砖房曾是一家油厂(左)。

2016年2月7号晚,马家巷5号附近一家小吃店。

2016年2月7号晚,马家巷5号附近一家小吃店。

开福区藩城堤巷的一处民宅。

开福区藩城堤巷的一处民宅。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颂辉 通讯员 王国光 长沙摄影报道

  音乐、时尚、娱乐……长沙解放西路一带给人的印象大多如此,这里小吃遍地、潮人横行。对于长沙长大的油画家杨克起,这里也有着儿时的欢乐时光。
  
  退休后的他,在坡子街租下一间房,白天背着相机和画板穿梭在背街小巷,寻找即将拆除的老建筑,把它们留在长沙的最后的一幕,画在油布上。12年间,杨克起前后创作60余张作品,如今仔细数来,竟发现其中40多张,已经成为了它们的“遗照”。
  
  时光若是匆匆逝水,我们就是那疾行船上的旅人,而城市的疾行船只有一个不许回头的方向。如果非让它倒回10年,来寻找昔日的长沙。通过杨克起,或许能找到一些模糊的答案。
  
  深巷,老房子
  
  3月3日上午10点47分,43岁的长沙人王群系上围裙,在厨房里张罗午饭,丈夫躺在床上休息。他们一家四口人,住在马家巷22号附近一间食用油加工厂仓库中。仓库内部环境昏暗,木质上横梁还盖着青瓦,墙面泛黄,留下风格各异的涂鸦,上面写着“仓库重地,严禁吸烟。”
  
  街坊们回忆,上世纪40年代,一位陶姓老板来到马家巷,建起这座红砖房,开办食用油加工厂。其后,陶某离开长沙去了香港。
  
  如今,油厂已经搬离马家巷,空旷的老房子让下河街的商贩们,租来存放玩具和其他小商品。时光流淌,岁月慢慢消逝着。在日晒雨淋之下,水泥外墙经受着冲刷和腐蚀,红色的砖石裸露在外面。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却觉得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因此,每座城市,每条街巷,曾经都有可能车水马龙,宾客纷至沓来。随着时代变迁,落后于社会的脚步,像一位慈祥的老者。
  
  王群是油厂的工人,受到工厂安排一边在这里生活,一边守着油厂的老房子。马家巷里还有数十栋像油厂一样低矮的民宅,其中不乏一部分公房。两年前的一个晚上,民宅区突发大火,过火面积约200平方米,涉及的8户居民中,有7户为公房。
  
  走在马家巷,春光洒在破碎的墙面上。远方的拐角处,三位老人家拖出一把长凳,坐在家门口晒太阳,嘴里嚼着槟榔,吆喝着长沙话。
  
  出了巷口,道路变得越发宽敞,汽车和电子音响变得频繁起来。转瞬间,走进了所谓的都市生活。
  
  来不及画,它们已经消失
  
  松柏里在哪儿?华远华中心后面一水果超市的老板娘刘姐,想了一会儿才支吾着说:“以前好像是个小巷子。”
  
  刘姐是岳阳人,在长沙做过粮油生意,已经呆了十多年。“松柏里好像是很久以前的地名,曾经给客人送米的时候听说过。”
  
  辗转一圈才打听得到,原来松柏里的原址就是华远华中心对面的海信广场。
  
  2009年,杨克起站在松柏里的楼上,将对面一栋老房子画下来。“这儿原本是一栋民国时期的歌舞厅。”杨克起说,两年后,歌舞厅被拆除,建成华远华中心,“那个时候,经常作品还没有结束,房子就被拆了,来不及画。”
  
  或留或拆,仍需思考
  
  低矮的楼、黛色的瓦和生锈的铁丝,无不氤氲着老街的元素。今年大年三十晚上,杨克起牵着自己的花猫,又完成了一幅关于马家巷的画。以后,它是否也像坡子街口的舞厅一样,成为下一个消失地名?没人知道。
  
  关于老长沙的街巷,是改头换面式的修缮,或是脱胎换骨式的重建?这是老油画家杨克起在作品中的思考,和忧虑。

来源:红网

作者:刘颂辉 王国光

编辑:李艳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03/04/105901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