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湖湿地景区。
建设中的湖南湘江新区梅溪湖片区。龙星佑 摄
陈永刚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长沙如今的一江两岸,早已不是“西文东市”的城市格局。位于湘江以西的湖南湘江新区七年磨一剑,从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导区,华丽嬗变为今天的中部地区首个“国字号”新区。
湖南湘江新区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树两型社会标杆,建高端品质新城”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优质的生态资源汇聚产业和人气,努力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这里,生态优先,宜居宜业
“在桃花岭公园沐清风,在梅溪湖畔赏碧波。”每到傍晚或周末,位于新区的梅溪湖、洋湖在霓虹灯下衬出美景,市民在湖中小岛闲庭散步,梅溪湖边的音乐喷泉开放,高高喷起的水珠随音乐舞动,流光溢彩。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副调研员、住建环保局局长助理李征介绍,梅溪湖是长沙市最大的城市内湖,然而这里原来仅是一片低洼的滩涂地。2009年起,湖南湘江新区投资6亿元,退田还湖,建设了3000亩、蓄水量达700万立方米的梅溪湖。如今,以绿色、低碳、生态理念为主旨打造的梅溪湖国际新城已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五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
洋湖湿地公园是湖南湘江新区的另一大“名片”。但几年前,这里还是湘江行洪垸的沼泽地,杂草丛生、荆棘遍地。湖南湘江新区投入55亿元,将这个4平方公里的沼泽地打造成中南地区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1500个品种、15万株湿地生物、150种亚热带动物和昆虫荟萃,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一直以来,新区以“生态优先”规划体系和生态红线控制为重点,实现了科学的源头管理。一是坚持多规合一,优化顶层设计,实现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多规合一”、“无缝衔接”,解决了规划和项目“两张皮”的问题。
二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功能分区控制,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自然湿地等重点区域实施控制性保护。
三是结合环境容量,实施组团式发展。按照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区”的目标,实施组团式发展,根据各片区环境容量进行规划定位和设计,并配套实施产业环境准入,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产业项目,拒绝化工、冶炼等产业。
这里,水清土沃,绿意盎然
建设这样一个国家级新区,产业项目多、房产项目多,如何处理好项目建设与水土保持之间的矛盾,成为考验新区人智慧的课题。值得欣喜的是,湖南湘江新区勇于改革,大胆尝试,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上取得了可喜突破。
新区通过实施湘江流域污染治理工程,统筹推进流域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排水防涝、护岸防洪、生态修复等工程,实行流域水质分段负责制和断面考核,加快城乡污水管网体系建设,建设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实现污水“分类收集、无害处理、中水回用”。目前,新区范围内的主要流域城区范围内全面完成了截污,流域及支流两厢500米范围内畜禽养殖全部清退,被破坏驳岸全部实施了生态修复,垃圾清理建立了长效机制,流域水环境质量逐年稳步提升。
通过推行生态治污,将生物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全面应用到区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出水全部用于区域中水回用和生态补水,实现了零排放和资源互补。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区域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流域两厢农户生活污水分散化人工湿地处理全面覆盖,区域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基本完成了禁养区养殖退出和其他区域养殖规范整治。
实施落后产业退出,推进土壤及非煤矿山的生态修复。全面退出了包括湘江长沙段最大污染源——坪塘老工业基地在内的所有“三高一低” 产业,如水泥、化工等,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入园。明确新区核心区范围内不再实施新的采矿权和探矿权许可,对区域现有开采企业实施全面清理整顿、关闭退出并逐步实施生态修复。重点推进已关闭非煤矿山裸露山体的生态修复和退出企业原蜂巢颜料化工厂等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同时,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管委会日常事务进行管理。严格贯彻《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要求建设项目在设计、建设上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和批复要求,确保重点流域汇水范围内的排水规范有序、施工过程中的裸露地面及时覆盖或复绿,将水土流失隐患消灭在源头。同时还要求将水土保持设施费列入工程招投标清单和概预算,确保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资金落实。
湖南湘江新区,如同镶嵌在潇湘版图的一颗绿色生态明珠,正日益散发出迷人魅力!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