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红文 李瑢
“在新书发布会相见”,这是两个身患残疾无法行走的女孩——龚莹和王丹多年前的约定。
3月25日,这个约定变成了现实。
当天下午,《浅浅痛、深深爱》、《爸爸陪我一起长大》新书发布会在湖南女子学院举行。两本书的作者,分别是来自湖南长沙的龚莹和广西全州的王丹,在“认识”11年后,她俩终于如愿在新书发布会上第一次相见了。
相识:两个相隔千里的残疾女孩成为好友
“王丹姐姐,我叫龚莹,湖南长沙人,我和你一样坐轮椅,但你是我学习的榜样。”11年前,龚莹和王丹的人生交集就是从这样一条QQ问候开始的。
两个女孩都是身体重度残疾,无法行走,都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喜爱阅读和写作。甚至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新华字典》。相似的遭遇、相同的性情,让相隔千里的两个残疾女孩迅速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无法出门,书是她们最好的朋友。两人商定,共同认可的书两人同时阅读,然后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史铁生、路遥等作家的代表作都邮递到了龚莹和王丹的手中。不知不觉,两人用这种方式读完了100本书。
约定:各自写一本书,一起开新书发布会
“姐姐,我们一起写书吧,说不定我们的书能出版,然后我们在新书发布会上就可以见面了。”2009年,当龚莹说出这个想法后,王丹马上表示赞同。
两个女孩商定,龚莹写妈妈,王丹写爸爸。
写作对两个坐立都困难的女孩来说,是精神和体力的极限考验。书写到一半时,两人都无法进行下去了,王丹甚至删掉了已经写好的章节,龚莹也经常一边写一边哭。
“太累了”、“放弃吧”、“全身都被榨干了”……一连串的念头几乎将她们打败。可静下心来,两人又互相鼓劲:因为残疾,我们都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没有勇气完成这次写作吗?不,我们要坚持!
3年后,龚莹和王丹相继完成了15万字的书稿。但出版的过程比写作更艰难。
曾经有北京的一家出版社愿意跟龚莹一个人签约出书,龚莹放弃了。王丹不愿意拖累龚莹,打电话骂她“胡闹”。可龚莹一句话便把王丹顶哭了,她说:“我们不是说好了一起写一起出版一起开发布会的吗?”
从那一刻开始,两个轮椅女孩的书稿便“绑”在了一起。要么同时出版,要么不出版。
2014年11月,已经7次投稿失败的龚莹和王丹认识了辽宁的一位盲人作家,经过这位盲人作家的推荐,中国盲人出版社愿意为她们出书。
写作:以亲情为主题,记录人生路上的疼痛、挣扎和救赎
残疾孩子和父母之间,除了深深的爱,也可能有在与残酷命运抗争中产生的“疲累和怨恨”。他们的关系,也许比普通家庭的亲子关系更多了一层考验。
在写作中,龚莹和王丹不约而同地确定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亲情。
龚莹写的是妈妈,一位普通的母亲,被繁重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她的内心,对于女儿残疾的事实一直是排斥的。对残疾的女儿来说,最离不开的是妈妈,最令她畏惧的也是妈妈。她每时每刻都在捕捉妈妈的心理,生怕妈妈生气。这样的亲情关系直到女儿选择轻生而被打破。女儿的行为让妈妈震惊、反思,并最终接纳了命运的安排,母女俩逐渐敞开心扉。
王丹写的是爸爸。都说父爱如山。对于脑瘫的作者王丹,父亲从小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当女儿的病无法治愈并越来越严重时,当注定要面对持续一生的重担时,父亲终于被压垮了。在激烈的冲突过后,勇敢的女儿尝试自我救赎,父亲开始重新接纳认识女儿。
王丹写道:“在一次次自我救赎中,在对父爱亲情的体验中,她忽然间明白了,命运纵然有逃不出的漩涡,可是希望却一直在心里,这就是在困境中活下去的所有理由。”
新书发布会上,来自湖南女子学院的近千名女大学生见证了龚莹和王丹相约写书背后的感人故事,大家一次次把掌声送给这两位坚强的女孩。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苏莉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