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该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科研导师利用假期给本科生在科研上开“小灶”的场景。这一场景看似普通,然而无数个普通时刻的叠加,却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截至今年2月底,湖南大学物电院首批有207名本科生报名参与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参研项目45项。发表论文(包含已接收)16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直接参与论文撰写的本科生达40人次。其中,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4篇,SCI二区以上论文2篇。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物电院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有效探索。
“同学,院长喊你去实验室”
“同学,院长喊你去实验室啦!”这是物电院学生朋友圈中的一句流行语。2015年,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在物电院全面启动。该计划主要以物理和电子学科本科人才为对象,以学院高水平科研工作为依托,实行教师与本科生双向选择,建立团队,让本科生提前走进实验室,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培养科研创新人才,要从‘娃娃’抓起,要让本科生接受科研训练成为研究型大学的新常态。”该院院长文双春说,物理和电子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基础型人才,要注重对学生专注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掘。而科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科研创新更要从本科生抓起。
面对学院的这一顶层设计,不少本科生心里是没谱的。本科生搞科研,是不是太早?会不会只是“打酱油”?耽误基础课学习吗?科研能力提升计划能走多远?
为了给同学们吃下“定心丸”,学院专门组织“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宣讲推介会。文双春院长在会上说,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的成就,大多是在本科阶段做出来或者奠定坚实基础的。所以,本科生(主要是理工科)做科研不是有点早,而是有点迟。目前,本科生做科研也是国际上研究型大学通行的做法,北大清华等高校也有相关的政策与激励措施。
“我们努力把这个计划做得像游戏一样,让大家既想玩又想进阶,也就是既有兴趣又有成就感。兴趣驱动,成就激励。”文双春希望同学们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进科研团队。
计划启动以来,一大批教师都向本科生抛出了“橄榄枝”。
“我们要更深层次地挖掘本科生的科研学术潜力。或许二三十年后,湖大物电院就能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物理学科顶尖人才。”这是老师们共同的心声。
从科研“配角”到“主角”
2015年11月底,2012级本科生何勇礼和2014级本科生刘振兴分别以第一、第二作者共同在光学顶级期刊《Optics Letters》(影响因子为3.292)发文。由于过去发表这样高水平的文章都是博士生的“专利”,因此本科生能交出这份科研成绩单不禁让人竖起大拇指。
“学院给了我们一个提前接受科学训练的好的起点。”已保送南京大学读研的何勇礼回忆说,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后来却尝到了科研的“甜头”。
大三下学期,何勇礼选择了罗海陆副教授作为科研导师,在自旋光子学实验室开展学习研究。由于他和刘振兴都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对自旋光子学方面的知识存在“盲点”,因此最初的学习对他们而言有点“畏难”。从课堂旁听开始,后来进入实验室,学习实验操作技巧以及科研软件的使用;每周定期参加小组学术讨论会,接触前沿知识,他们渐渐找到了科研的感觉。
刘振兴说,原以为罗老师要带研究生,可能顾不上本科生,却没想到他特别用心。“我们的论文从研究方向、实验环节,甚至是撰写部分,跟罗老师讨论不下30次。”导师的耐心指导与鼓励给了他们莫大的信心。2015年暑假期间,他们俩都没有回家,一头钻进了实验室,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最终完成了高水平的论文,并且首次投稿就“中”了。
文双春院长说,湖大的本科生本身非常优秀,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好环境。“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就是要给学生们提供科研的土壤,发掘本科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潜力。”
在物电学院,像何勇礼、刘振兴一样,还有多名本科生通过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发掘了自身的科研潜力,他们分别在《Optics Express》等著名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并且申请了发明专利。他们不再是“打酱油”的科研“配角”,而是一步步变为“主角”。
“科研有引力,参与才能激发引力波”
本科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这是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终极目标吗?在文双春院长看来,物理与电子学科的人才培养,重在播种“爱科研”的习惯,营造“爱学术”的氛围,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信心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在物电学院,一大批老师在科研教学任务之外,积极投身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其中就有这样一对夫妻档——硕士生导师黄维清和黄桂芳,整天泡在实验室,带着本科生做科研。应用物理学1202班的李东峰和杨科就是他们俩的学生,都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学术论文,并分别被保送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湖南大学读研。李东峰和杨科的科研之路就是黄老师夫妇开启的。
2014年9月,TOTO水环境基金向全国大学生征集项目,在黄桂芳教授的指导下,李东峰、杨科与另两名同学一起组成“爱水环保兴趣小组”,申报“湘江长沙段水资源调研与保护宣传”项目。该项目从全国高校社团申报的145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包括清华大学等重点院校在内的30个环保调研实践类资助项目之一,也是湖南大学首次获得该类项目的资助。
学院还将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与各类实践创新大赛相结合,增强学生实战能力;并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走访,通过参观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借鉴生产技术、管理技能等,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科研有引力,参与才能激发引力波。”今年3月,新一轮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火热报名。文双春院长在招新推介会上说,只要想做科研、肯做科研,再加上有人陪你一起做,就一定能做好!
来源:红网
作者:刘怡斌 蒋晶丽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