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易炼红:长沙要成为有国际品质和湖湘特色的创新开放之都

来源:人民网 编辑:何冰 2016-04-08 20:21:26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要成为有国际品质和湖湘特色的创新开放之都

  ——专访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

  2013年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品质提升,民生改善,长沙市已经成为中部崛起的代表城市之一。2015年,长沙市经济总量超过了宁波、佛山、大连等沿海城市,也超过了沈阳等省会城市。在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省会城市”评比中,长沙位居榜首。以“十二五”期间的优异成就为基础,长沙立志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和更高追求的创新开放的国际化城市。

  人民网近日对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在他心中,长沙的这盘创新开放的国际大棋如何下。

  长沙如何做大?

  2016年2月16日,刚一开年,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即赴一线调研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图为考察万通科技。

  人民网:长沙“十三五”期间的经济总量要达到13000亿元,跨入中国万亿城市行列。支持长沙达到这样规模的基础是什么?

  易炼红:一个地方的经济“蛋糕”有多大,关键在于发展。离开了发展,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长沙“十三五”期间的经济总量达到13000亿元,是科学务实的目标,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什么概念呢?2015年长沙的经济总量已经是8510.13亿元,未来五年的增量是4500亿元左右,实现“十三五”目标年平均增速需要9%。而长沙“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年平均增速是12%,考虑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因素,我们对长沙“十三五”经济发展定位为“三个中高”,即:增长中高速、产业中高端、消费中高级,其中,经济增长由高速调到中高速区间。这既符合经济规律、符合中央要求,也符合长沙现阶段发展的实际。

  需要强调的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含金量”的GDP。长沙作为湖南7300万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经济总量达到万亿级是必然要求。

  当然,经济总量跨入“万亿俱乐部”对长沙发展来说是一个大跨越、新高度,我们预计2017年就能实现。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支撑长沙经济总量做大的基础在哪呢?我想最重要的是产业。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如果把一个地方的经济比作一片森林,那么产业就是树木。对长沙的产业发展,我们是有基础、有条件的,也是有信心、有底气的。

  人民网:自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易炼红:首先是产业平台在拓宽。平台多就意味着发展的天地宽。长沙现在有5个国家级园区,其中3个是千亿级产业园区,分别是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和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的经济总量也接近千亿。长沙还有9个省级园区,更重要的是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长沙的园区、新区、示范区还处在成长期,大有潜力可挖。

  其次是产业结构在优化。长沙过去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工程机械,我们称之为“一业独大”。近年来,我们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一业独大”的状况已经大有改观,呈现出六大千亿产业集群竞相发展的可喜局面,文化创意、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旅游产值分别达到2145亿、2068亿、1706亿、1700亿、1360亿、1351亿。

  再次是产业后劲在增强。长沙近年来抓经济发展,紧紧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抓住项目建设这条“生命线”,毫不动摇,持续用力。2013年以来,引进投资过50亿元的产业项目就达24个,上海大众、广汽菲亚特、比亚迪、北汽福田、格力、中兴、中信、中国联通、华强、华谊兄弟、宜家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长沙,这给长沙带来源源不断的产业发展后劲。汽车产业今年有望成为千亿产业集群,以远大住工为代表的绿色建筑产业也在加速崛起,这些都是长沙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增长极。同时,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5.2%提升到2015年的32.1%,五年接近翻一番,创新驱动引擎正在强劲发力。

  人民网:长沙做大的国际机遇是什么?

  易炼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长沙不仅要“睁眼看世界”,更要“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长沙的机遇是什么?一是创新,二是开放。

  就创新来讲,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发展的基点和着力点瞄准了创新,如美国的再制造业化,德国的“工业4.0”,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等。长沙作为拥有51所高等院校、58名两院院士和80万科技人员、57万在校大学生的科教高地,理应在“创时代”分一杯羹。

  就开放来讲,现在世界各地是“请进来”与“走出去”频繁交流、深度互动的更高水平双向开放,“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优进优出”的新开放格局正在形成,有利于长沙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长沙2015年进出口总额为129.53亿美元,应在融入国际国内开放型格局中加快形成千亿美元量级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人民网:如何判断长沙做大的国内机遇、省内机遇?

  易炼红:从国内来看,长沙未来发展和经济做大既有共性机遇,也有独特机遇。

  所谓共性机遇,就是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在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长沙可以在新经济、分享经济、绿色经济领域大显身手。比如移动互联网产业,长沙在不到两年时间内聚集企业1693家,总规模超过300亿,将成为全国移动互联网“第五城”。

  所谓独特机遇,主要是战略地位的大提升和交通区位的大改善,长沙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同时拥有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三大战略平台,京广、沪昆与“十三五”规划中的渝长厦三条高铁交汇,都是重大发展利好。

  从省内来看,长沙是湖南名副其实的发展“龙头”和“极核”,经济总量占全省的近30%。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新格局中,“一核”就是长株潭。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当仁不让要在发展上做全省核心中的核心,这种核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效应和资源吸纳能力是其他市州不可比拟的。

  人民网:长沙做大,除了经济总量之外,还有哪些指标或参照?

  易炼红:长沙做大,我们的落脚点是能量更大。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能量大就意味着实力、能力、号召力、影响力大。长沙做大的标志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总量做大,有着丰富内涵和更高追求。

  城市容量要升级。长沙目前的建成区面积是36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是397万,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建成区面积可以达到629平方公里,人口可以达到629万人。所以,我们以湘江为轴,实行“一江两岸、跨江发展”,构建500万人以上特大型城市格局。长沙的城市容量升级更着眼于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容量的升级,也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尊重”、“五统筹”要求,进一步打造“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品质长沙,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谁来建设城市”三个重大问题。

  市场容量要升级。加快构建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经济圈,利用高铁枢纽优势形成辐射1亿人口以上的大市场,构建海陆空立体化、现代化的大物流。

  开放格局要升级。着力打造“双引擎”、建设“两高地”。“双引擎”就是做大做强湘江以西的湖南湘江新区、湘江以东的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实行东西比翼、双核驱动。“两高地”就是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开放高地,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来助力。其中,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是临空、临铁、临港“三位一体”的,未来将成为长沙乃至湖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门户”。

[NextPage]

  长沙如何做优?

  2015年12月17至18日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率市“四大家”领导集体观摩全市新建续建重大项目。图为考察雨花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园,目前该园区已有37家企业。

  人民网:长沙要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在您看来,这座大都市的特殊性是什么?

  易炼红:长沙作为中部省会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形成国际影响力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去年国务院批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之后的第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必然会成为世界级城市群。长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没有理由不走向世界。当然,一座城市要具有国际影响力,绝非朝夕之功和轻易之举,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人民网:做到什么程度,长沙算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了?

  易炼红:长沙要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主要从五个方面看:

  一看现代化。一座国际化城市,必然也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否则就无法实现其国际资源集聚和配置的功能。要以现代化标准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服务体系、功能体系、治理体系。比如交通必须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特别是地铁网是否健全,是一个标志。长沙的地铁建设至少还要10年时间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路网体系。还比如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都要实现现代化。

  二看法治化。国际化城市必然是法治城市,不能有“人治色彩”和“长官意志”。长沙迈向国际化,必须在法治理念、法治体系、法治氛围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法治维护社会公平、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让法治成为城市治理的基本方式。

  三看竞争力。竞争力的核心在经济,经济的核心在产业,产业的核心在创新。长沙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必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区域性中心,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最关键的是创新、创业、创意方面,必须在全国有地位、在世界有影响。

  四看开放度。城市与世界各地交流交往的密切程度,是衡量国际影响的重要标志。这包括经济的开放度,也包括城市的开放度。比如有多少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多少领事馆,多少出入境人口,多少国际航班等等。这方面,长沙要达到全国先进城市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看软环境。软环境对城市来说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是一种硬实力。它像阳光、雨露、空气一样,让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作为长沙来讲,政务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要全方位优化,提升安全感、包容度和宜居性,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像家园一样温馨、美好、和谐,“来了不想走,来过还想来”。

  人民网:长沙提出要建设有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标识的现代化大都市。如何理解国际品质?

  易炼红:长沙建设具有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标识的现代化大都市,落点在现代化大都市,内涵在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标识。

  所谓国际品质,就是城市规划建设要国际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要向世界先进城市看齐,包括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标准、国际化环境,也包括国际化的通行规则、制度和服务。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都应该具有国际品质。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经验,在规划建设标准上要“一步到位”,避免“重复作业”。

  所谓湖湘文化标识,就是城市建设发展要特色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外出学习考察、参观旅游,对一个地方记忆犹新、津津乐道、持久回味的,还是文化。城市要留得住乡愁,关键是要留得住文化。而城市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空洞无物的,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者标识来呈现,如建筑、街区、景观、雕塑等。长沙的文化特色是湖湘文化,城市必须有湖湘风貌、风情、风格。

  人民网:如何理解湖湘文化标识?国际品质与湖湘文化标识是什么关系?

  易炼红:就是共性与个性、国际化与地域化的关系、“时代特征”与“长沙特色”的关系。

  国际品质强调的是尊重规律,按照城市发展规律办事,路网建多密、绿化有多大、医院配多少等,都要遵循规律。

  湖湘文化标识彰显的是城市特色。不能是一样的建筑、一样的街区、一样的景观,不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不能是“千城一面”的感受,长沙要有“长沙味”。

  人民网:长沙要发展,离不开构建国际国内合作发展新机制,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新途径。在这方面,长沙有什么具体规划?

  易炼红:对于全国来讲,“一带一路”是国家大战略;对于长沙而言,“一带一路”是开放大舞台。长沙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更应该主动融入、深度对接、充分发力,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在总体思路上,就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为目标,向西南、向东南、向西北打开三大开放合作通道,即向西南与东盟、南亚国家交流合作;向东南连接“海上丝绸之路”,通达东盟、东南亚,并延伸至南太平洋、非洲、欧洲国家;向西北,经新疆、内蒙古边境口岸,连接“陆上丝绸之路”,通达中亚、俄罗斯、中东欧、欧盟。

  在具体途径上,实施六大行动:

  一是装备产能出海行动。推动长沙具有优势的工程机械、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业住宅等产业和企业走出去,如长沙远大住工苏里南基地、三一重工巴西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等。

  二是对外贸易提升行动。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开拓一批新兴市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出口基地。建立健全走出去支撑体系,鼓励企业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抱团出海”。

  三是引资引技升级行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积极吸引营运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入驻。鼓励开展技术合作,与沿线国家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四是基础设施联通行动。海陆空联动,打通国家“一带一路”规划确定的重点省市、重点港口的主要通道,形成市内交通网与“一带一路”陆海空大通道直接连通的大格局。

  五是开放平台构筑行动。加快黄花综合保税区、金霞保税物流中心等建设,加快无水港建设,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积极申报全国临空经济示范区,构建互联互通、快进快出的开放体系。

  六是人文交流拓展行动。制定合作规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合作,推动长沙特色、优势资源走出去。

[NextPage]

  品质长沙与民生改善

  2016年2月1日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乘坐地铁了解全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推进情况。目前,长沙市地铁2号线已经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2016年6月底将载客运营。

  人民网: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品质长沙,是您主政长沙后的一贯主张。您为什么如此强调城市品质?

  易炼红:我认为,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宜业,不在于城市面积有多大,规模人口有多少,而在于城市的功能是否配套完善。城市功能就是品质问题。我们这几年就是在城市宜居宜业、配套完善上努力,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到舒适、便捷、很爽。

  人民网:长沙是如何实践的?

  易炼红:为打造品质长沙,我们首先用国际化的理念对长沙进行规划,以国际化的眼光和标准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和整个城市规划,同时用现代化、精细化标准进行城市建设管理。

  为此,我们推进了几大行动:

  行动之一是“畅通城市”行动,就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我们通过两个方面解决了畅通城市问题,一是以工程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长沙的路网体系;二是优化交通组织管理,普遍反应,取得明显成效。

  行动之二是“绿色城市”行动。这几年长沙的绿化实施了大的改造,“绿化提质”,让老百姓“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把长沙建成一个“千园之城”,成效明显,长沙的生态公园,这几年大大小小的公园每年以50个速度在增加。“城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我们要打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城市格局。

  行动之三就是史上规模最大的“拆违控违”行动,过去长沙的违章建筑、违章仓储总共要达到2000万平,在城乡集合处,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违章建筑。我们用不到一年时间拆除了1500万平的违章建筑,应该说这样的拆违速度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我们拆除的地面,“返绿于民,返路于民”用于生态公园建设,返公共设施于民,比如运动场,停车场建设。

  过去的违章建筑基本是做仓储,低成本、低投入、制约了长沙物流业的发展,我们拆除后,建设标准化的仓储,和现代化的物流业,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行动之四是史上“最严的城管”,改变人们的不文明习惯,像乱摆乱放,横穿马路,随意停靠,乱扔垃圾,通过改变这些彰显省会城市的文明水准。

  通过以上几个大的行动,整个长沙的品质有了明显的提升,真正做到“山水洲城、四位一体、品质长沙、文明高地、幸福家园”,建设更加宜居宜业、人见人爱的品质长沙。

  人民网:一座优秀的城市,一定是居民有幸福感的城市。在改善民生方面,长沙做了哪些工作?

  易炼红:我们财政收入每年有70%左右用于改善民生的项目,解决老百姓遇到的困难。

  最让我有紧迫感的是:当我面对着破旧的棚户区,看到那里设施严重短缺,人居环境脏乱差,几十年得不到改善,就下决心一定加快改造,让他们住上舒适、设施齐备、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过去棚户区改造,是拆一片,然后开发商为了盈利就建一片高容积率的商区房,人口密度比以前更大了。

  这几年我们创新思路,对棚户区改造实行了“四增两减”。

  一是增公共空间:增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增公共设施;二是增公共设施:像社区小学,社区医院;三是增路网密度,解决棚户区路网体系不健全,影响居民出行的问题;四是增绿化面积,让棚户区有更好的生态。

  两减是减少开发强度,减少人口密度,不像过去拆了建更高的楼啊。长沙950万平米棚户区计划四年改造完毕,现在已过两年,再有两年就全部改造完毕了。

  另外,我们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过去买商品房拿不到产权证的老百姓有10万人,为什么拿不到房产证,我们一个一个解决,通过两年时间,我们已解决了6万多户,老百姓反映很好,我们要求再用三年时间解决剩下3万多户问题。此外,对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我们也有了一系列举措, 这些大力改善民生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前不久,第三方公布的“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省会城市”,长沙位居榜首。 长沙日新月异,越来越大气、整洁、美丽,城市功能越来越配套完善,这些都使长沙的老百姓的便捷感、舒适感、获得感明显提升,大家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也大大提升。

来源:人民网

编辑:何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