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从出资“请着种”到自己掏钱“抢着种”的变化,挂职隆回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湖南大学干部李飞龙用了个时髦的词语——获得感。
在湖南大学扶贫小组的帮助指导下,白水洞村去年首批试种的富硒水稻不仅产量大丰收,而且卖出了肉价钱,由过去的普通米2块钱一斤飙升至现在的10多块钱1斤。“同样一亩田增收了1000多元,翻了一番还不止。今年不用众筹,我也要把自家的田都种上富硒稻”,真真切切的获得感让村民李修祥难掩兴奋。
隆回是湖南大学定点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人均GDP不及全国1/4水平。2015年初,湖南大学扶贫小组到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开展驻村帮扶时,全村本地就业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700元。“帮助白水洞村脱贫并非只引进资金、修修道路那么简单。探索一条能够增强村民自我造血功能的路径,才是拔掉白水洞村穷根的根本办法。所以,湖南大学扶贫小组为隆回县八年的定点扶贫确定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发展当地资源特色’的基本思路。”李飞龙介绍。
通过走家串户、深入细致的调研,湖南大学扶贫小组得出的结论是,有山、有田、有独特民族风情便是白水洞村的“造血”基础,特别是该村地处有“小西藏”之称的虎形山上,海拔高,气温低,日照长,不仅有适宜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该地土壤富含硒元素。于是,一场围绕富硒米的种植探索在湖南大学和白水洞村就此展开了。
“硒作为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在改善机体免疫力以及提高人体抗癌能力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富硒米肯定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食疗的需求。”湖南大学扶贫小组专门从事膳食补硒研究的化工学院退休教授刘觉民表示,“硒并不是补得越多越好,过多会造成硒中毒,尽管白水洞村土壤富含硒元素,必须因地制宜研制出一种符合水稻吸收要求的肥料加以调控。否则,富硒米就是一个概念而已。”
经过刘觉民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多次实验,针对白水洞富硒米的有机富硒叶面肥技术诞生了。这种肥料不仅能够增加水稻的亩产量,而且还能使大米有机硒含量准确可控,有益于人体健康。
在刘觉民教授研发有机富硒叶面肥的同时,湖南大学扶贫小组生物学院的专家们也在抓紧制订病虫害防治方案。虫害是以往影响白水洞村水稻收成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高寒地区的“两病三虫”,该校生物学院谭钟扬副教授研究出了一套环保的靶向防治方案,并配制出了药物。
虽然富硒肥有了,病虫防治方法也有了,但是,白水洞的村民还是顾虑重重。“白水洞还处于农耕经济状态,此前的主要产业金银花遭遇市场波动后,村民们损失惨重,对种植经济作物心有余悸。解决不会种只是基础,关键是要培育销售市场,让大家敢于种,打消他们产品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在该村挂职村支部第一书记的湖南大学干部曹镠说。
对此湖南大学扶贫小组早有准备和规划:一是在种植初期,采取众筹模式,订单式生产;二是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拓培育销售市场,在富硒米品牌形成、销售市场丰满之后,再将成熟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交给村民运作。
“能在这原生态、无污染的地方有个自家的粮仓,更何况还有湖南大学的技术保障,我们愿意众筹。”来自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老师们自愿共同出资,负责富硒米生产资料的购买,并以高于当地市场价20%的价格回购稻谷。同时,湖南大学各相关专业也开始为富硒米加紧“造势”:设计艺术学院负责包装设计,甚至请来了著名奢侈品牌爱马仕的设计师参与“花瑶花”设计工作营,与湖南大学师生共同设计白水洞富硒米的包装设计与品牌,提升富硒米附加值;计算机专业负责打造电商平台……
听闻种植富硒水稻不仅不要成本,连买家都有了,种植户只要按要求管理好稻田即可,33户村民尝试着拿出了57亩水田参与种植。一年下来,富硒水稻成功了。看着“李修祥们”的收入喜人,不少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坐不住了,主动要求今年种植富硒水稻。最后村支两委商议,2016年在全村选择70亩优质梯田,由7户人家牵头建立合作社,出资购买农资,免费分发给贫困村民进行统一种植,合作社对种出的合格水稻以高于市场价回收。
湖南大学将2015年打造出的“花瑶白水洞富硒大米”品牌、技术、外观设计等内容授权村集体,同时帮助销售。此外,湖南大学驻白水洞村第一书记曹镠个人还为村集体出资两万元,村集体以技术、资金参与合作社,持股25%。每年村集体获得的分红用于村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等工作。
如今,富硒米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培育了瑶族老乡们脱贫的信心,还引起了有关医学专家的高度关注。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专门从事老年常见病研究的教授张国民认为,“白水洞富硒米含有机硒较高,既可防止胰腺B细胞的氧化损伤,也可降低血糖,可以成为糖尿病患者的有效保健食品。”
“我们扶贫隆回,首先是科学精准、风险可控的,要以确保农民利益为前提。”李飞龙表示,“其实,富硒米只是我们在白水洞村‘定制农业+生态旅游’扶贫思路中的一种探索。未来,随着互联网+下的定制平台的完善,白水洞村会吸引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富硒米的生产也将会促使加工、物流、仓储等商贸企业加入,从而催生出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花瑶民俗文化等‘一产带三产促二产’的区域生产模式。”
富硒米香白水洞。在湖南大学“定制农业+生态旅游”模式推广下,该村目前已经建立了4个农家乐。湖南大学还结合当地特色,帮助白水洞村修复了清代道光年间修建的水碾磨坊,设计打造了梯田、民居、石仙鱼、千年石棺等10多处旅游景点,邀请专业人士为村民开展民俗表演、接待礼仪培训,并把花瑶风情搬上了意大利米兰第42届世博会。如今,村里的媳妇姑娘也都就上岗,导游、民俗表演、绣工……每天忙碌又充实。这个2014年一年接待不到50人次的偏僻小山村,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了一万人次。
听闻“白水洞村发展模式”,其他的乡村都心动不已。“李常委,可以指导我们乡种富硒葡萄吗?李常委,可以指导我们种富硒黑米吗?……”不仅如此,邻县溆浦,甚至远在四川的西南民族大学都纷纷提出了复制推广需求。“湖南大学为白水洞打造的这种‘定制农业+生态旅游’的模式,我们希望能带到四川大凉山地区进行推广。”
“湖南大学在精准扶贫和科学扶贫上下了功夫,对白水洞村的基本情况摸得透,扶贫措施谋得实,帮扶的路子走得准,不仅用活了当地资源,而且还提升了农业的科技含量。这种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扶贫开发潜能,激发村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帮扶模式,为湖南全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颜武雄也为湖南大学点起了赞。
来源:红网
作者:刘怡斌 曾欢欢 农海燕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