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长沙4月22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王诗颖)4月21日上午10点,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内,货车的鸣叫声、蔬菜的搬运声……嘈杂声和以往一样按时响起。按规划,4月21日起,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将陆续搬至新址。
在人头攒动的市场里,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那台秤、那辆车、那个水杯……都留下了时光的烙印。希望这一张张人与物的合影,留下今天的故事,留作明日的纪念。
货车司机:往返青岛与长沙十多年
柳鹏
“怎么这么堵呢?”4月21日下午2点,几辆运送蔬菜的货车进入市场。三轮车、摩托车、货车走走停停,让原本就不宽的路面变得更加拥挤,柳鹏的大货车被堵在中间,他烦躁地皱了皱眉,把头伸出车窗与批发商交谈着。
柳鹏的货车里装了满满一车的芋头,从青岛运来。他是青岛人,工作就是从青岛采购货源,运送到长沙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的批发商手中。现在的这辆货车是他几年前买的,而关于买货车的价格和自己的工资,他笑着说“这个是秘密”。
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10多年了。柳鹏说,不管今后市场搬到哪里,他还是会继续与批发商之间合作,“但现在市场的环境真的太差了,期待搬过去后有更好的条件。”
踩士:三轮车从骑着走到拖着走
李刚跃
“将批发商的货装到自己的三轮车上,再将这些货送到西门的停车坪,那里有人来收货。”踩士李刚跃,今年50岁,他说每车50元,要装足1200斤,一天做得好能运8趟,除开各项收费,能赚300多元。
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刚建成时,李刚跃就过来了,花了1300元买了这辆三轮车,座椅现在被层层的胶布包住,已坏得没法坐人。李刚跃就在车前系了两根粗麻绳,拉着麻绳拖着车走。从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李刚跃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又干。“这么多年了,舍不得,市场搬走了我们也会跟着去,这份工作我还打算继续做呢。”
批发商:200多块钱买的台秤陪伴自己最久
谭艳
几台随意摆放的台秤,一个普通的长方形铁柜,一个计算器,两本笔记本,再加几个大茶杯,与身后仓库货车内的蔬菜一起,就是蔬菜批发商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几样办公用品,蔬菜市场北区一位经营洋葱批发的老板谭艳说,这几样东西一个都不能少,计算器是算账的,笔记本有两个,一个记录结过账的,一个记录赊账的。
来市场将近12年了,这几台当初用200多块钱买的台秤,一直用到现在,每天的货都要经过它的“判断”,“一袋60斤,还就得靠它才能完成装袋。”谭艳将三个砝码小心地从台秤上取下来,再轻轻用旁边的抹布擦擦沾上的污渍……十多年来,她常常重复着这个动作。“舍不得,还是要离开,这些东西用了十多年了,怎么也得留下。”对于即将要搬迁的市场,谭艳显得很期待,“比现在的环境好很多。”但她还是决定,这些东西一个都不能少,全部带去新市场。
开水阿姨:每天按时将水杯与水壶放在商户门前
代正敏
市场里有一个开水阿姨,每天为大家提供热茶,杯子都是发放的,一杯茶3元钱。下午2点半,记者在一个角落见到了这位开水阿姨,她正将烧好的开水倒入准备的茶杯中,每个茶杯都被仔细地编了“代+数字”的号码,开水阿姨叫代正敏,54岁,之前也在这里做蔬菜批发。8年前,她丈夫去世后就开始卖开水,从高桥批发来的这些水壶和茶杯,每个月都要换一次,“脏了,有缺口都不行。”
每天早上6点起床烧水,然后将烧好的开水用茶杯和水壶装着,给每个买水的批发商门口送一壶,然后等到大家下班,再把所有的茶杯和水壶都收回来消毒,等到把所有工作都做完,已经到了凌晨两三点了,和水杯水壶打交道的日子持续了8年,“每天都是这样做的,早上给大家送完水后,我再回来补觉。”代正敏说,最近这两天自己准备去看看新市场的房子,再决定是不是一起过去。
移动商贩:贴了胶布的篮子是她的“门面”
张再华 组图/记者辜鹏博
市场里还有一群不太引人注目,却总是来来回回走动的身影,身上一个斜挎包、手臂提着大塑料袋,手上还拿着一个用了很久的篮子,篮子里放着香烟、槟榔和扑克牌,在路上来来回回走,也不叫卖,谁想买东西就走到她身边买。
这些商贩每天就是在市场里来回走着,就像一个移动商店,做了将近10年的张再华说,这样的工作最好的地方就是自由,塑料袋里背着货,卖完了直接补充,而这个装商品的篮子,因为时常挂到自己的衣服,被她用一层层的胶布包裹住了,“看起来丑了些,但经用,要是保管得好,一个篮子能用三四年呢,这篮子就是我的门面。”
市场快要搬了,这几天张再华来市场来得很勤,今年已经46岁的她说,自己不会跟着搬过去了,距离太远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她的孙子马上要出生了。“以后没办法在这里转悠了,这几天我要多来走走,和大伙再见见面。”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诗颖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