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大飞:26年守护麻风病人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张浩 编辑:王娉娉 2016-05-06 09:13:13
时刻新闻
—分享—

  ■记者 张浩

  麻风病,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有着灰暗的一面,因其畸残率和传染性,一直以来让人们“谈麻色变”。在益阳市西南部、距城区80公里的大福皮肤病防治所,不大的院落和一幢两层高的小楼,住着42位麻风病人。

  在这里,没有传说中的“与世隔绝”,也没有想象中的“森严壁垒”。病人、医生和村民之间相互尊重,没有歧视。这一切的背后,不乏16名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45岁的刘大飞,就是其中一员。

  26年,坚守在防治一线

  换上白大褂,查房、护理、换药。早上八点不到,刘大飞的身影便穿梭在“麻风村”里。作为大福防治所的护士长,这些每天都要重复的工作,刘大飞一干就是26年。

  “歪脸、斜嘴、疤痕。”一提到麻风病,很多人就唯恐避之不及。初到防治所时,只有刘大飞一个人换药。从搀着病人到换药房、拆纱布、清洗溃疡、碘伏消毒、上药、包扎,每次都要忙上好一阵。

  “病人的伤口神经大多受损,没有知觉。”刘大飞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有时从外表看起来已经痊愈,但实质并没有。即使溃疡好了,也需要定期检查,不能懈怠。

  换药时,给病人架腿的支架是刘大飞找人专门定做的,这样能让他们更舒适地换药,而她自己却一遍遍地弯着腰,不厌其烦地履行着一道道换药的程序。

  除了对病人的悉心照顾,刘大飞还时常上门给在家治疗的麻风病人检查送药。72岁的何国华曾是一名麻风病患者,1976年来到“麻风村”,治愈后结婚,现居住在离防治所不远的地方。

  “因担心后遗症,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查看一下。”有时,刘大飞去病人家里复查,要走上十几里山路。“有的病人治愈后,担心受到村里人歧视,会很排斥我们。”而每次前往病人家里,刘大飞也会特意脱掉护士装,假扮病人的远方亲戚。

  “比起身上的疼痛,其实病人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慰。”对于每一位麻风病人,刘大飞都格外细心。

  她在“麻风村”长大

  并不觉得麻风病可怕

  早在1983年,刘大飞父亲就在大福防治所工作,当时被称为益阳天罩坪麻风病防治站。

  那时,麻风病还处于规定隔离治疗阶段。父亲经常要上到海拔1174米的天罩坪山顶,刘大飞就跟着去。偶尔,她也会壮着胆子跟在父亲背后,看着父亲给病人治疗。人手不够时,她还会上去帮忙打个下手。

  虽然身边的小伙伴都被教导要离那些“麻子”远一点,但父亲却从未阻止过刘大飞上山。受父亲的影响,刘大飞对麻风病人少了畏惧,多了些亲近。

  1990年,19岁的刘大飞从卫校毕业,看着身边的同学都去了大城市,她却选择回到从小长大的“麻风村”当起了一名麻风病护士。很多人不理解她的决定,但刘大飞自己却想得通。

  “从小在‘麻风村’长大,我不觉得麻风病有多可怕。”刘大飞说,而且父亲很支持她,希望她能女承父业。“麻风病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现在住在这里的病人,其实都已治愈。”刘大飞说,如今极个别病人体内还残存有少量的麻风杆菌,但已没有了传染性。

  因为从小长在“麻风村”,19岁就继承了父业,大家都笑称刘大飞是“麻风二代”。

  背后

  有机会调动,她却舍不得离开

  26年间,刘大飞多次有机会调离防治所。早在2011年,她曾被调到县疾控中心。面对更好的工作环境,她直言不习惯,仅七个月,就申请从县里调回“麻风村”。

  从县城回来的刘大飞,受到了全体“麻风村”病人的欢迎,但她的丈夫雷鸣却非常生气。对此,刘大飞说:“他是一名教师,我是一名医生,他离不开学生,我离不开病人。”

  看到妻子如此坚决,雷鸣最终选择支持妻子。2013年,雷鸣也选择离开了县城,回到镇上的职业中专,陪在刘大飞身边。

  如今的“麻风楼”,已经不再是一处“禁地”,反倒成了麻风病人安享晚年的家。在这里,不仅每个麻风病人都有独立的卧室,楼内还配有电视、空调。医护人员也全都居住在院内,只要病人有需要,他们就会第一时间赶到。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张浩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